第12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做群众的贴心人
曾大爷的“爱心秤”
举办少儿绘画作品展
惠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开展消防培训演练
巡回法庭
破解物业纠纷
花甲老人
爱上阳台菜园
居民喜选安置房
法律进社区
关爱务工者
对应征青年开展教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做群众的贴心人
——记上街区济源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立

本报记者 朱华

由于子女都在外地工作,70多岁的王大妈平时买东西、换煤气等都得自己动手,生活很是不便。有一天,王大妈的困境改变了。这一切,源于上街区济源路街道党工委来了李立书记。

让“空巢老人”不“空巢”

李立有个特殊嗜好,每天上班前都要在辖区“溜达”一遭,或去居民楼院,或去项目工地。他说:“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济源路街道任职不久的一天早上,李立发现满头白发的王大妈拎着一篮子菜吃力地上楼,就赶紧走上前帮忙,进而了解到像王大妈这样的“空巢老人”辖区里很普遍。

第二天,他找到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建立“空巢老人”帮扶队的建议。在他的推动下,社区工作人员和爱心人士建立“空巢老人”帮扶小分队达40余支,结对帮扶老人100余名:采取多种帮扶办法,及时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家电修理、管道疏通等多方面服务。去年,他还联系解放军第153医院在辖区举行“军民一家亲光明行动”义诊活动,连续三天的义诊,使千余名居民受益。

“星级评定”见真情

“我自愿为汽车站党员韩艳献一颗星,她多年来对我家无偿帮助,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感谢她。”这是中安社区王改红的肺腑之言。

辖区集聚着全区80%以上的行政单位,怎么让这些在职党员在8小时以外发挥作用,是李立上任来一直思考的问题。2009年10月,他倡导在职党员开展“星级评定”活动。社区党支部鼓励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社区“评星”小组根据其参与社区服务情况,每半年集中综合“评星”,吸引大批党员奉献社区。居民王改红丈夫因病去世后,自己又做了一次大手术,儿子还在读小学四年级,党员韩艳知道后主动前来照顾,辅导孩子学习,王改红病愈后,韩艳又帮她介绍了工作。此外,还有助人为乐的银发党员关岫宇、关爱“留守儿童”的好党员冯涛、与贫困家庭结对子的克东海、一片丹心在社区的“小巷总理”张新瑞,等等。活动开展以来,有80余家单位参与进来,180名在职党员荣获“十星”,700余人获“五星”以上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对其进行了报道。

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2009年,李立创新成立了全区首家驻街综合党委,从创新组织、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入手,努力整合辖区党建资源,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区和党员、群众需求开展工作,带来街道基层党建工作新气象。

日常走访中,李立还发现不少有一技之长、热心公益的党员缺乏社会服务的机会和舞台。于是,全区第一家“同心家园”工作室应运而生。工作室为党员提供了设施相对齐全、功能相对集中的固定场所,搭建起党员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此后,“张玉花义务理发室”、“李玉普一生康健义诊室”等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共成立了36个深受居民喜爱的优秀工作室。

由于他的努力,济源路街道党建工作亮点不断,特色鲜明,被授予了“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其先进经验也被媒体广泛报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