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谁能保证公积金入市一定保值增值
3天的短训
无法培养公仆意识
假“特供”为何屡禁不止
坑老式敬老
是图名又图利
小情报员
在老人
“不希望活着”的背后
“道德手册”可以有
制度更重要
“耳光响亮”打醒了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坑老式敬老
是图名又图利

坑老式敬老

是图名又图利

10月23日,合肥市老年公寓前后有4拨爱心人士来给老人们献爱心。重阳前后,献爱心活动突然井喷了,这家养老院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这样的献爱心,不少老人都说受不了。(10月25日《燕赵都市报》)

不仅是老人们受不了,凡看到这事儿的思维正常的人都受不了。曾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老太太过马路,被学雷锋的来回搀着,在同一地点过了好几次马路。老人被洗7次脚,不过是过马路的洗脚版。

关爱老人,于个人而言,应是一种美德。关爱老人,亦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老人需要关爱,每个人都应关爱老人,老人应得到每个人的关爱。但关爱无关表演,献爱心不是晾晒表演型人格。

老人一天被洗7次脚,那些志愿者们个个疑似在晾晒表演型人格。这种人格特征是,一贯情感肤浅易变,自我戏剧化,喜欢自我表演,夸张化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人是把人生当成了表演舞台,追求某种剧场式的效应。由于不习惯于逻辑思维,人幼稚的逆天。

本土作为文明古国,戏剧向来发达,这就给带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提供了一些开阔的发泄渠道。譬如,每逢特殊节日,老人节、儿童节、植树节,粮食日、安全日,人们总能看到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适时出现。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土文化中表演型人格的历史源远流长。

怎么会这样?它就会这样。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及其他方面的人士,总愿意把形式主义当成热爱。看一看:一天里,矛奶奶的头被梳了两次,被剪了两次指甲,被洗了两次脚,被掏了两次耳朵……养老院好几位老人都享受了同样的待遇。被洗两次脚看起来就已过分,而一个老人竟被剪两次指甲,真不知道“社会爱心人士”是怎样下手的。

一天给老人洗7次脚,剪两遍指甲,这种悖离常规的形式主义,只能是本土的特产。坑老式敬老,走过场式敬老,都不是真心敬老,那些“社会爱心人士”潜在的意识是有所图,既图名又图利。图名就不用说了,图利无非是把敬老当任务完成,完成了任务,才会有年底总结所用的材料,才会有听着好听的讲话稿,才会有四处张扬的成绩。

有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等等中国式,中国式敬老也就不足为怪。中国式敬老,是敬老的异化。真要想敬老,就不要为宣传而宣传,做样子给人看,尽搞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真要想敬老,就去对老人施以长久的关怀,多种多样的关爱,凡事回归人的本性,顺其自然,而不是某个什么节日来了,给他们一通罪受。 伊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