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城市的温情
去召唤“老漂族”
学前教育不该全面市场化
信用才是银行的
“催债利器”
统一订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忙文化”
中间阶层缺失
危害社会和谐
国民读书量与
书香社会的距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间阶层缺失
危害社会和谐

中间阶层缺失

危害社会和谐

在2012年《社会管理蓝皮书》的发布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颖慧表示,“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污染向大多数人扩散”的趋势正在愈演愈烈。她认为,收入差距和占有财富的不平衡,正在将中国定型为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而中间阶层的缺失,正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10月29日人民网)

可以说,那些自乡村来到城市中的打工者,即使有着城市建设者的形象符号,即使带着城市化进程推动者和牺牲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依然与所在的城市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隔着巨大的沟壑。他们以无根的姿态漂泊着,流动着。他们所得的少,付出的多。长时间难见父母妻儿,不但要付出人伦缺失的代价,还要忍受着城市文化冲击所造成的精神压抑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心痛苦。

农民工在城市,一餐一饭都来得艰难,一步一行都显得艰辛。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这既是已延续了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还是本土特有的社会分层的结果。在社会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条件下,作为无权无势无钱的一群,他们很难改变自己的身份。

社会分层概念这样告诉人们:理想事物的分配依赖财富、权力和声望,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始终存在。在相对封闭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从出生,或在一定年龄就被安排了一个地位。上向流动的可能性有没有?有,但很稀少。正像有少数从乡村走出来的人获得财富一样,绝大多数打工者的身份已在社会分层中固化。但更危险的是,当下现实中的农民工形象,渐渐向着“引发社会冲突的不稳定因素”一类负面方向转变,并轻易地被人书写成某些暴力事件的制造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身份与暴力》一书中指出,如果城镇的低收入群体既无法在城镇立足,又无法在农村得到最后的保障,就会越来越孤立,越来越被忽略,而忘记了自己同其他人共有的身份,比如国籍、居住地、职业、语言、社会角色和个人爱好等,他们身上的暴力因子就容易一触即发。本土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对这种理论发现恰好也是一种印证。

从“橄榄型”社会的概念来讲,健全的社会形态应当类似一个橄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是处两个尖角区的社会人群都很少,处在中间地带的是社会主体人群。在“橄榄型”社会里,中产阶层过得很富足,许多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阶层中的人向另一个阶层的上向流动不是可望而不可即之事。但可以说,“橄榄型”社会的理想,离本土现实还十分遥远。

社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阶层撕裂,于和谐理念而言,是种现实危害。只有有效地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只有创出更多的公平公正,只有建成“橄榄型”社会,每个社会成员才能生活在安稳的而不是危机四伏的环境里。这是众人的渴望,也是一定要步入的未到来的现实世界。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