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醉失奔驰
物质年代的相亲
异化成交易
“复婚为夫捐肝”的故事温润心田
“霸王讨债”,银行为何如此霸道
海监队“零报考”无关“爱国”
期待“自曝家产”
有“蝴蝶效应”
谨防“幸福指数”
异化为新政绩工程
围观王石
不如思考婚姻是什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物质年代的相亲
异化成交易

物质年代的相亲

异化成交易

焦虑的母亲告诉女儿要多参加相亲活动,在一个她还“值钱”的年龄。

30余年来,市场经济重塑了本土的婚恋面貌,而相亲这种古老的传统也拥有了某种商品的味道。就像要在股市中选择一只绩优股一样,人们热切地期望能够从市场中找到最好的那个人。(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在中国,浪漫往往输给现实;相亲很大一部分已经变成商业交易。”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这样评价本土式的相亲热潮。这里的“现实”是什么?很难说,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从表象到本质,可以概而言之,就是很多传统的婚姻要素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两性”的存在,只留下交易的存在。

婚恋关系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这要看一个人怎么理解。婚恋的实质就是嫁与娶之事,就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的表述,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它还是两个人的共同幸福并为此而感受到的成就感,

婚恋关系可以如萝卜白菜那样,各有所爱,但又不可以像萝卜白菜一样,买来卖去。相亲,无非就是对配偶所做的选择。而物质年代的相亲买卖,左挑右捡,则形同一个人去市场买件物品。那些卖女儿的首先考虑的不是她与相亲对象的关系基础,不是她的未来生活,而是要在现场卖个好价码。

在现代社会里,只有那些能够自主的人,才会执著于个人权利和自由,才更愿意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婚恋对象。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富特的观点,相互支持和相同的社会背景是持久的婚姻关系的要素。他把婚姻表述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最有利于双方充分发展的关系”。而在社会学家波普诺看来,双方为了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就必须承认对方的要求和愿望,还必须把对方看作独立的个人。这样的关系“既和双方的个人成熟有关,也和他们之间共同的、至少应是一致的基本价值和信仰有关”。

价值观决定人们的婚恋想法,决定一个人对婚姻关系的要求。在消费时代,与爱不爱相比,能不能通过两个家庭的结合达到某种理想的生活水平似乎才更加重要。也可以说,由于过于注重外部条件,婚姻在本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积累资源的方式。在这样的意愿框架里,爱算什么?又能值几个钱?货不是要比两家,而是要比多家,这还不是传统的门当户对,而是要像植物一样攀缘住这个物质年代。

物质年代的相亲买卖,说到底,就是一方向婚姻对象索要一张饭票,买一个安全感。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亲买卖又像是完成一项向祖宗传统、旧时代文化意识的穿越。世界在进步着,现实的婚姻关系却在混乱着,物化着,退步着,与独立、自主、自由的支配权、成熟的个性等等疏离着。需要责难这种和实用主义哲学纠缠在一起的相亲买卖吗?似无必要,似不应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只是在找他们的道理,那应是一种自由权利。再说了,做个道德家,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对此责难,又有什么用处?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