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简单富足》
打开一扇窗
大声说话
清乾隆茶叶末釉
鹿首双耳樽
老美也有会过日子的人
lh2b1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老周秋天时陪倪连山来过一次,那时,他包村的三道河书记于根起和爱人正开着家里的联合收割机,起早贪黑地帮助村民割地,每天累得腰酸背疼,还要照顾包村干部的吃饭,周处觉得不妥,自己就直接到镇上的小饭店吃的饭。现在,于根起家什么情况也不知道,他进入了冬闲了吗?

我和王主任说:“你给我们放到镇里就行,剩下我们自己安排。”

“那样好吗?”王主任问我们。

“有什么不好?”我说,“就按我说的做吧。”

我想先不和村里的人见面,利用下午时间先把我们的工作总结写出来。

车开到了罗子沟镇,我和周处下了车,王主任似乎带着一点遗憾和愧疚和我们道了别,踏上了返程路。

“找个小旅店吧,只要干净、暖和就行。”我和周处说。

罗子沟镇不大,小旅店却至少有五六家,挑了一家相对干净、价格便宜的定了下来。

进了房间,刚刚把包放下,周处的手机就响了。

周处接完电话,告诉我,“是于根起。让我们等着他。”我说,“我们刚到,他怎么会知道我们了?”

“肯定是王主任告诉他的。”周处说。“王主任在路上还说过,他现在和于根起关系密切、走得很近,看来,除了他,不会是别人。”

不到一刻钟,于根起来了。还是挂着一脸笑容,只是那笑容中显得有些疲惫。上身穿的貂皮领小棉袄上罩了薄薄的一层灰尘,像是刚刚从工地回来。

我问,“于书记,你还在忙?”

于根起笑着说,“入秋以后一天也没歇着,忙坏了。”

“现在在忙什么?”我又问。

“夏天时你们不是看了镇上桥头那家玉米烘干塔吗?我花6万元把它包下来了。现在干了40多天,每天能烘六七十吨玉米,已经烘干了2000多吨。”于书记的脸上展示着一种自豪感。

“烘干后的玉米呢?”

“直接装车皮,运往南方了。”

运转40多天,就干了2000多吨,我感觉很惊讶。“照这速度,今年冬天能做多少吨?”

“现在上下渠道都很畅通,整好了,干到明年四月份,一万吨吧。”

这真是一个大手笔的农民企业家呀!

我问他:“这个项目今冬能不能挣上百十万?”

“一百万不能,弄个七八十万问题不大。”他说,“玉米是派人到农村去收,每斤收是7角6分,加上运费,交到厂里就8角了。雇了十几个工人,烘干到14个水,每斤成本要5分钱,另外还要加上各种损耗。最后铁路车皮交货,每斤1.03元左右。”

我说,“听说长春今年玉米收购价是每斤是1.1元。”

于根起笑了,说:“挣多挣少无所谓。关键是操心,这不前几天连着失了两把火。”

我问他:“怎么失的火?”

他叹了口气说:“咱们雇的都是农村人,主要是工人没有经验。检修时,烘干塔里的玉米没有弄出来,温度过高,玉米烧着了。”说到这,于书记严肃起来,脸上头一次没有了笑容:“当时是挺害怕的,半夜把消防车都叫来了。”

我说:“看来搞企业和搞农业一样,安全是重中之重!”听了我的话,于根起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知道他们村是个大村,他和村长在村里都承包了不少地,我问他今年地里收入怎么样?

于根起说:“今年就包了40垧地,每垧收了14000斤玉米。”

据我所知,玉米每垧地打一万斤就不错了,我问他:“你玉米产量怎么那么高?”

谈到玉米产量,于根起正了正身子,认真地说:“我从播种开始,到施肥和管理,样样都是自己亲手和家人干,从不雇人。”他像是怕我不相信,又特别强调道:“种地就是这样,你不糊弄,产量就高。今年光种地这一块,去掉成本,我也能挣12万。”

另外我听周处说,他前两年自己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干完自己家的活,就帮村民收地,一天能收七、八垧,整整干了一个秋天。

我说:“收割机也能挣些钱吧?”

“当时买联合收割机花了20多万,干了3年,今年刚刚把成本收回来。这不,我最近新买了台面包车。”他边摆弄着手里的车钥匙边说道。

他讲,现在他还雇着不少工,在各村设点帮助农民打玉米。

说心里话,我对于根起很佩服!农村现在不就是缺少像他这样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人吗!我们许多农民,常年四处漂泊打工,吃了很多苦,挨了不少累,一年下来,去掉吃、住各种费用,真正拿到家里的钱并不是很多。我还是赞赏部分农民,身在农村,就应该立足农村搞发展,围绕农业上项目。其实农村也是遍地黄金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