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们是否丧失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梦想可以不“丰满”
现实不应太“骨感”
中国人不爱租房是被户籍制绑架?
对“俗”文化
请多些包容
可怜费
“中国式家庭医生”
值得期待
“干”是对十八大精神最好的落实
学报告要“静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梦想可以不“丰满”
现实不应太“骨感”

梦想可以不“丰满”

现实不应太“骨感”

北京男子燕兆时为了200多名孩子不至于失学,辞去航天工程师之职,成了一所濒临解散的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当燕兆时问五年级同学的理想时,孩子们回答是当啤酒推销员、保镖和清洁工。燕兆时称,他们和城市孩子原本没有不同,但由于环境问题,他们不敢想。(11月19日《京华时报》)

有句话叫做“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里面的“心”,指的当然是“心中的梦想”。的确,对于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梦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梦想不仅是一种希望和期待,更意味着对人的指引、激励与驱动。追求梦想的历程中,尽管可能无比艰辛,但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历练与成长,却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事实上,现实或许“骨感”,但梦想不妨“丰满”。既然是梦想,理应让想象力驰骋,并向内心深处去追索。现实中,孩子们的梦想,也的确相当绮丽,并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泽。相比城里孩子们的“伟大”梦想,打工子弟学校孩子的梦想,居然仅仅是啤酒推销员、保镖和清洁工。乍看之下,这样的梦想,的确显得有些寒碜和卑微。

毋庸置疑,人的职业和职位可以不同,但在人格上却是平等的。梦想本身同样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当科学家的梦想未必就比推销员来得更形象高大,梦想当企业家也绝不比清洁工来得更高级。不仅如此,梦想原本不必趋同,而更应多元化,社会也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科学家、企业家。

一个幸福的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去研究成功学,并追寻功利意义上的“梦想”,而是能够真正去追寻内心的梦想。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完全可以把成为幼儿园老师作为梦想,而不必非要去争当金融白领;一个喜爱大自然的孩子,也完全可以把成为旅行家作为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梦想成为啤酒推销员、保镖和清洁工,其实大可不必被视作梦想很干瘪,对于打工子弟而言,能够努力实现自己眼中的梦想,不仅是最值得尊重的成功,同样也是最值得分享的幸福。

当然,如果打工子弟们的“清洁工梦想”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因“不敢想”,那么,这究竟植根于怎样的“骨感”现实,值得关注。“没有人戴着‘出身’锁镣前行”,对孩子来说,梦想应该是仰望天空,而不是被家境之类的裹挟。因而,社会理应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教育公平”的翅膀。

归根结底,梦想可以不“丰满”,现实不应太“骨感”。吴 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