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国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巴以流血冲突暂告结束
土耳其请求北约
部署“爱国者”导弹
外交部表示绝不会接受日方在
钓鱼岛所谓“存在”和“管控”
奥巴马偕两个女儿
赦免“感恩节火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防务之柱”军事行动持续八天 停火协议达成
巴以流血冲突暂告结束
一方庆“胜利” 一方盼清静停火协议难解巴以矛盾
11月21日,以色列地面部队在以色列南部、加沙边境附近待命。 新华社记者 尹栋逊 摄
11月21日,以色列外长利伯曼(左)、总理内塔尼亚胡(右)和以国防部长巴拉克出席在耶路撒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 尹栋逊 摄

埃及外长阿姆鲁21日晚在开罗宣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已经同意自当晚21时起实施停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同日宣布,“防务之柱”行动当晚结束,以方同意给埃及的停火倡议“一个机会”。

至此,持续8天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偃旗息鼓。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停火是巴以双方相互妥协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此次停火并没有解决巴以之间的深层矛盾,停火能否得到彻底和持久落实、巴以冲突未来走向如何,仍有待观察。

多重因素促成停火

21日达成的停火协议规定巴勒斯坦各武装力量停止对以色列的一切敌对行动;停火实施24小时后,以色列应打开通往加沙地带的口岸,允许人员和物资进入加沙。此次达成的停火,是双方权衡利弊、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结果,也是埃及、美国等国家与联合国、阿盟共同斡旋的结果。

首先,在以色列国内,民意并不支持政府升级军事行动,这对寻求连任的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构成压力。国际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战机轰炸加沙民居造成多名平民死伤的画面通过国际媒体的镜头传遍全世界,对以色列国际形象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另外,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称不希望看到军事行动升级。分析人士认为,内塔尼亚胡希望向即将开始新任期的奥巴马示好,以修补因伊朗核问题而出现裂隙的以美关系。

其次,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彰显军事实力后也望“见好就收”。视此次停火为“胜利”的巴勒斯坦各武装派别在此次冲突中充分展现了较2008年明显增强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包括哈马斯二号人物、“卡桑旅”领导人贾巴里在内的162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加沙大量基础设施被毁,以及日益恶化的人道主义危机,也促使哈马斯不再恋战,而是倾向于和解。

再次,多国领导人力促停火。埃及态度鲜明,积极斡旋,对巴以达成停火起到巨大作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日开始在耶路撒冷、拉姆安拉、开罗展开紧张斡旋,就停火协议与各方进行磋商。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19日开始也穿梭于耶路撒冷、拉姆安拉和开罗之间,与各方领导人进行会谈。

一方庆“胜利” 一方盼清静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民众21日晚走上街头,燃放烟火,挥舞旗帜,庆祝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停火协议生效当晚,加沙城漆黑夜空不时闪现烟火,多个宗教场所的扩音器宣布抵抗“胜利”,呼吁民众整晚庆祝。一些民众挥舞巴勒斯坦和埃及旗帜,难掩兴奋。

与加沙民众的兴奋情绪相对应,以色列南部一些地区部分民众示威,反对停火。更多人表达对战事的厌倦,希望局势持久平静。

停火协议难解巴以矛盾

停火协议达成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21日称,如果停火失败将会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有分析人士认为,内塔尼亚胡的表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停火协议的脆弱。

此次达成的停火协议内容与以色列向加沙发动的“铸铅行动”2009年结束后达成的协议内容非常相似。“铸铅行动”之后,双方互发炮弹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加沙被封锁的局面也没有根本变化。

冲突暂告平息,但巴以之间反对占领和维持占领的根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随着哈马斯武装力量的增强,巴以之间可能会有更多的流血冲突。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观点

各方欢迎

以巴达成停火协议

安理会:敦促各方执行协议条款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21日电(记者林琼 危玮)联合国安理会21日发表媒体声明,对以色列与包括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各武装派别达成停火协议表示欢迎,并敦促各方切实执行协议条款。

中国:希望各方履行停火承诺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 许栋诚 强力静)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有关派别宣布停火表示欢迎,希望巴以有关各方切实履行停火承诺。

美埃:寻求更永久解决方案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21日电(记者 易爱军 冉维)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就加沙地带实现停火与埃及总统穆尔西通电话,两人同意为寻求加沙问题“更为永久的”解决方案而共同努力。

欧盟:防止双方冲突再度爆发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11月21日电(记者孙闻)欧盟领导人21日晚发表声明,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沙停火表示欢迎。

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联合声明中说,当前关键是要落实停火协议,防止冲突再度爆发。

随笔

加沙的八日之痛

“停火了?我还没来得及和我在加沙的三个姑姑通电话,但是感谢真主,无辜的人们,尤其是女人和孩子,暂时可以松口气了。”家住开罗的巴勒斯坦侨民艾丽娅在得知停火协议达成的消息后,欣慰而平静地对新华社记者说。

电视画面显示,没有死亡迫近的夜晚,加沙街头的交通在庆祝的人群中瘫痪;取代炮弹声的,是空中鸣响的鞭炮。

八日之痛,在加沙饱经风霜的龟裂皮肤上,又刮下一道伤疤:以军的连日空袭共造成16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200多人受伤。

以色列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加沙武装人员向以色列境内发射数百枚火箭弹,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

虽然很多人在庆祝停火,但像艾丽娅一样并不因此欣喜若狂的人也有很多。在他们看来,“犹太人的承诺就和传单上的恐吓一样,令人难以相信”。就在停火斡旋如火如荼之际,以色列内阁批准了军队征召7.5万名预备役军人。

对巴以双方来说,信任,都是一种稀缺品。

对加沙人民来说,创痛的锥心,让和平更加可贵,但希望的曙光并不清晰。巴以争端依然无解,地区动荡持续难安,巴勒斯坦内部派别分歧依旧。而在美国的强硬反对下,巴勒斯坦的“入联”行动,更像一场触手难及的梦想。

伤痛,也许可以用时间来抚平,但仇恨,却无法用战火来消弭。加沙街头的废墟,似在拷问世界:持久的和平,何时来临?

新华社记者 陈 聪

现场

停火后的加沙城

时针慢慢指向21日晚9点。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达成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时,加沙人纷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新闻发布会。内塔尼亚胡在电视上宣布结束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军事行动,并强调停火是以色列的正确选择。

9点过后,爆炸声消失,四周开始传来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人员鸣枪庆祝的声音。

一直躲在家中或联合国学校里的巴勒斯坦人涌上街头庆祝。在加沙城希法医院门口,人们举着巴勒斯坦国旗、哈马斯和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的旗帜,狂热地呼喊着胜利的口号,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有的人热泪盈眶。

在加沙城中心的无名战士广场,原本空空荡荡的大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所有汽车都在疯狂地按着喇叭,人们则应着节奏呼喊庆祝的口号,一长串急救车也排成车队加入了庆祝队伍。不少武装人员朝天鸣枪,甚至还让儿童举着AK-47自动步枪供记者拍照。

一名巴勒斯坦中年人突然拉住记者喊:“中国记者!”随后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拿着,这是我们对你的感谢,谢谢你们陪我们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期。”

新华社记者 陈序 吕迎旭

时评

巴以冲突没有赢家

有分析认为,以色列方面达到了军事目的,通过对加沙地带1500处目标实施空袭重创了哈马斯领导层及其袭击以色列的军事能力;而哈马斯虽在军事上受挫,却在政治上得分不少。

然而,无论谁在冲突中占得上风,冷酷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短短8天时间,有近16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300多人受伤,超过半数为平民;而加沙武装人员则向以色列境内发射1400多枚火箭弹,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

表面上看,以色列实现了短期目标。但从长远来看,以色列的做法收效甚微。从“定点清除”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到2008年底至2009年初8天的“铸铅行动”,强大的军事实力并未给以色列带来真正的安全。特别是在此轮冲突中,部分火箭弹首次打到以色列特拉维夫等纵深地带,显示了巴武装组织的攻击能力。

暴力中,巴以双方没有赢家。冲突只会加深彼此的仇恨,引发地区动荡不安,阻碍和平进程。历史和现实再次表明,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巴以问题不解决,中东地区就无和平可言。对冲突双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肃、真诚地执行协议条款,巩固停火。只有摒弃暴力,积极解决巴以冲突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承认“两国”基础上重启和谈,才是实现持久和平的唯一道路。

新华社记者 辛俭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