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罗子沟下派纪实
斗宴
绿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绿城

杂俎

华山挑夫

宋 亮

五岳之中,华山以险著称。陡峭,峻拔,高挺,直插云霄,山峰相连,重峦叠嶂,棱角分明,一如北方汉子,阳刚,敦厚,坚毅。自古以来,“华山论剑”一说,几乎妇孺皆知,人人争颂,此说也恰如其分地道出华山的特点和秉性。

金秋时节,有幸与众同事一起亲临华山,仰观眺望,高远莫测,虽有缆车凌空飞越,仍决心徒步攀登。爬高摸底,翻山越岭,下北峰,过中峰,上南峰,一路领略了西岳的风采,感受了华山的魅力。而在整个过程中,真正令我等震撼不止、惊叹不已、赞美不绝的不仅仅是华山,还有华山挑夫。

也许每座山上都有挑夫,但华山挑夫绝对与众不同。

一是行路更为艰难。自古华山一条路,无论山高林密,也无论悬崖峭壁,还是沟壑纵横、深渊万丈,你都别无选择。攀云梯,走擦耳崖,过长空栈道,经鹞子翻身,还有苍龙岭、金锁关、白鹿龛…… 步步艰险,处处惊心。你看华山挑夫们,知难而上,无所畏惧,显然已泰然自若,习以为常。一个李姓挑夫,老家在陕西临潼,今年75岁,已在华山行走40余年。他肩挑60多斤的重物,上山一趟才能挣二三十元,但是他十分坦然、满足,乐此不疲。

二是心态积极乐观。唱歌、吹笛子、说笑话,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华山挑夫心态积极乐观,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感叹生不逢时。一位40多岁的挑夫,每到驻足歇息时,便喊上几句秦腔,或者唱起一支山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还有一位挑夫,腰里别支笛子,闲暇时便吹上一曲,悠扬的笛声,引得游客齐声叫好。更有一位女中豪杰,40多岁,身强体壮,面色黑红,豁达开朗,有说有笑。她和汉子们一样,肩负着一百斤重的水泥背篓,一趟趟往返山上山下。

三是坚毅沉默寡言。其实,大多数挑夫都是沉默寡言型的,他们皮肤粗糙,满脸沧桑,多显疲惫,但却不失阳刚、坚毅、沉稳。一位张姓挑夫,家住市郊,近两年城市扩张,土地被征,倒也受益匪浅。但他不愿小富即安,依然继续做挑夫,一天上上下下四五趟。他说:“虽然送一袋水泥才50元,但这份钱花起来感到最踏实,也最幸福。”这是一个看上去只有一米六的陕西汉子,但他的形象迅速在我的眼前高大起来。是啊,尽管大多数华山挑夫不是膀大腰圆,他们很是普通,甚至矮小、瘦弱,但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的能量,他们有棱有角,有个性,有追求,有愿景,有内涵。他们就像这华山,虽然比南方的山少了些俊秀、柔美和生机,但依然有着独特的风采和无穷的魅力。

挑夫没有节假日,没有五险一金,也没有奖金,他们的工作时间是用太阳和月亮来计算的。以山为家,以石做伴,日子久了,也许言语也少了,就像这山一样沉默寡言、冷峻而厚重。

见华山挑夫如此,一时兴起,便接过一位挑夫肩上的担子。可挑上这仅仅50公斤的水泥担子,没上几个台阶就再也走不动了。想想华山共有4000多个台阶,华山挑夫们上去一趟要付出多少汗水?按他们的日常工作量,一天跑四趟又要留下多少汗水呢?

想想,如今的年轻人,平日里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与华山挑夫比起来,他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力气,更缺少的是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和勤劳、踏实、勇敢的品格。

下得山来,曾为自己能徒步完成上下山而欣慰,但想想华山的那些挑夫们,这点欣慰便荡然无存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