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 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常怀助人为乐之心
今冬首批12名新兵赴藏
新农合带来新幸福
“三个到位”
宣传贯彻《条例》
丹江口库区移民
“两证”办理开始
坚持“三项制度”
助推网格化管理
遗失声明
聚焦发展中的新郑
关注你身边的新闻
深入开展“扬正气
树形象”活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常怀助人为乐之心
——记践行新郑精神助人为乐代表人物、新郑市和庄镇老庄刘村护路员刘太昌

本报记者 沈 磊 实习生 韩江华

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旁边,有一位瘦瘦的老人拿着铁锹在平整路面,一遍又一遍。他就是新郑市和庄镇老庄刘村护路员刘太昌。

刘太昌今年71岁,自1995年从郑州铁路局退休后,心里一直想着为村里人干点事。2005年,听说村里需要一批护路员,就赶紧报了名。虽说没有工资,但他干得心甘情愿。后来村里修了村村通公路,公路养护也变得轻松多了,并且护路员也有补助。刘太昌说,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工资,而是我有了能够发挥余热的地方。

刘太昌负责的路段比较特殊,位于村与村的边界路段,路旁有学校、厂矿,又是煤窑风口,会有很多拉货的大车经过,路面很容易受损,还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所以刘太昌就格外地上心。

每天早晨吃过饭后,刘太昌就骑着三轮车、拿着铁锹来到自己负责的路段清扫垃圾,清理路障,削平填低,看到路上需要帮助的人,就跑过去帮忙。无论刮风下雨,或是天寒地冻,就这样一直坚持着,从未间断。

毕竟年龄大了,公路养护也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家里人经常劝他不要做了,可他每每一笑而过。当记者问及于此,他却说:“现在老百姓有吃有喝,生活这么幸福,咱要懂得感恩,咱做不了大贡献,就想办法做点小贡献。这工作辛苦,可啥工作不辛苦啊,这点苦不算什么!”

在与刘太昌交谈中,他的一言一行都让记者感受到了他的爱党爱国情怀。每每提到党和国家、人民,他说话就变得铿锵有力,侃侃而谈,并且从不吝啬自己的夸赞。“总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还很小,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慢慢地,他把心思放在了更大的层面上,看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发生了地震,刘太昌就马上跑到村委会,捐款1500元,可谁又知道,他当时的工资一个月才1000多元。2009年西南旱灾和玉树地震,他分别捐款1200元,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他又捐款1000元。

在国家有困难时,他一次又一次带头捐款,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老党员的崇高品质,赢得了村里干部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每个人只要站好自己的岗,干好自己的活儿,全国都平安”。现在,刘太昌每天只要没事儿就到公路上去看看,清扫、平整路面,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的真谛。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