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肥红瘦
古董局中局
郑州地理
文史杂谈
中原收藏
随笔
新书架
商都钟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草根的写作

王太生

这个世界什么都不缺,当然也不缺作家。

草根的写作,我平常看那些文字,知道他们没有多少财富,少有应酬,时间宽裕,才会静下心来写字。就像我的朋友于二,在刊物上发表了一首小诗,编辑寄给他30元稿费,像范进中举,乐得颠颠的。

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深情之花。心里有话,有人喜欢叙述与表达。

有一天,在办公室,一位中年妇女登门拜访。这个女人是贵州人,有50岁,头发凌乱,看上去比较苍老,在本城的一家医院食堂打工。她窸窸窣窣,从一个塑料袋里拿出一沓文稿,嗫嚅着:“这是我写的长篇小说,恳请多提宝贵意见,希望在网站首发。”

写小说的女人,有点不好意思,她坦言不会打字,在异乡的夜晚,一个人在宿舍里,孤独、寂寞,想起了什么,就找来平时别人丢弃的小广告、化验报告单,铺展开来,就着背面的空白,小心翼翼地写。听说“洗碗妈”还会写小说,到食堂打饭的小护士,经常帮她打字。“这些都是真实的,写的全是我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她搓着粗糙手,掩饰着在陌生人面前的拘谨。我知道,这个写自传的女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草根的写作是一种排遣和宣泄。那些略带着体温、忧伤和希冀的文字,从小人物身上萃取,透彻着人生顿悟的禅意;那些温暖的,或站立起来能够行走的文字,从狭窄天空,仰望的精神诉求,袅袅升腾。

我认识好多年的李爹,今年68岁,也是一个草根写作者。他从上世纪70年代做电台通信员开始,写些“豆腐块”。有一天,李爹拽着我,非要看他珍藏多年的宝贝不可。李爹说,我那些宝贝啊,收藏了30多年,那800多张稿费单,是我这辈子的财富。汇款单上,大多两毛、三毛,也有一元、两元。李爹年轻时,在饮食店做会计,业余喜欢爬格子,“那时工资才26元,我用稿费养老娘,给她老人家买八分钱一只的大烧饼,我用稿费尽孝啊!”想起去世多年的老娘,李爹仰天长啸,唏嘘不已。

我也是一个有着草根特质的文本写作者,我的朋友都是这座城市里的一些小人物。有一天,我和卖服装的于二讨论诗,于二说,他现在改写儿童诗了,等到哪一天自己老了,他的女儿成家,有了小孩,他就把写过的诗,念给外孙,或者外孙女听。于二还神秘兮兮地向我求证,听说现在电脑也能写诗啊?诗人被电脑打败了,这个世界还要不要诗人?

我和他开玩笑,你喝酒得来的灵光乍现,速度上肯定斗不过一台电脑生产出来的诗。我给他朗诵一首电脑写的词《满庭芳·春花秋月》,“一笑功名,壮观天意,飞泉白石按行。壮哉行矣老子未成黄。问玉瓯中律度,嗟老矣,膝上文章”,于二沉默了。

我心里在想,即使以后电脑写诗了,那也只是徒有外壳的华丽堆砌,不是从胸膛里流出来,没有体温的诗,还是诗吗?于二忽然拍手大笑:对啊对啊,我老婆在卖服装时,我闲着没事。我坐在冷板凳上在想诗,与那些大作家相比,人家伏在宽大的写字台上咔啦咔啦敲键盘,我趴在小板凳上写字,这样会不会亵渎了诗?我说,不会,无论是别墅、茅草房,还是小板凳、红木桌……尊贵,或者卑微,虔诚的写作者,血管里流出的文字,都有着同样灵魂的崇高。于二听了,哈哈大笑。

草根写作者,没有游历名山大川,时间没有给他机会东张西望,写的也就是某个角落里的一地鸡毛,像笑星拿自己开涮,许多人拿自己和家人、朋友开涮。这样的写作,表达出的,却不一样的土布人生。

这个时代不能没有大作家,但也不能缺少小文人,是他们丰富着我精神画廊的精丝绒质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