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肥红瘦
古墓局中局
新书架
随笔
文史杂谈
郑州地理
阅汉堂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阅汉堂记

他们是蒙古人

张健莹

一眼就能认出,这二位是蒙古人,来自元代。他们坐在地上,不足30厘米的身高,体积却很大,何况他们胖嘟嘟的脸,裸露的肚皮,粗壮的双臂,都更显其肥硕健壮剽悍。想来他们是刚刚摔跤,喘息未定,看他们的神色,肯定是一场友谊赛,没有胜负,此刻他们正享受的是摔跤过后的淋漓酣畅,或者他们在相互地询问,怎样,要不要再摔一场?

回想起陶俑,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俑的形象千姿百态,如此不同。秦代的兵马俑,追求逼真写实,至汉代,追求写意的审美,陶俑以形写神,实现艺术上空前飞跃。此后两晋南北朝,各民族开始交融,陶俑的制作加入了匈奴、鲜卑、羌等民族的因素,又因佛教的传入,洞窟雕塑的兴起,陶俑的形象又向精细处着力。隋唐陶俑充满民族自信,雄浑大气,无论写实写意都日趋成熟,西域的骆驼和胡人形象屡见不鲜。春华秋实,陶俑走过的道路堪称辉煌。

虽然从历史上看,没有在中原建立统治的政权,没有随葬陶俑,而在黄河流域建立的王朝,墓葬都依照汉民族制陶俑入墓。南北朝、北魏北齐时的陶俑,甚至精品屡现。马背上的民族接受了陶俑,就是接受了汉民族的丧葬文化,就有了很多异族的俑人留下流传至今。

马背上的民族文化也渗透汉文化,改变汉文化,不仅仅是陶俑中有胡人的高鼻梁深眼窝,有骆驼队和牵骆驼的人,更深层的是异域胡姬酒肆的欢乐和他们与生俱来的憨态霸气。

闭目遐想,几千年形象各异的陶俑穿越历史款款走来,那是怎样的奇迹,又是怎样的中国历史立体重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