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肥红瘦
古墓局中局
生活广角
郑州地理
新书架
随笔
随笔
中原收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墓局中局

“安徽。孙家收的。晚唐货色,绝对真。”

古董买卖,讲究个来历。一枚铜镜,从汉侯墓里挖出来,和从当地村民炕头捡回来,意义完全不同,价儿差得极大,非得问清楚不可。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的古董,叫孙家收的;从进店的客人手里买的,叫臧家收的;自己亲自从地里墓里挖的,叫童家收的。这都是老词儿,新中国成立以后,童家的不敢公开提了,慢慢地合并到孙家里去。

他一说是孙家收的,我就知道这一准儿是从当地农民手里收购的——从来没听过拿佛头当明器的。

我点点头,没言语,推门出去了。在别的地方又转悠了半天,没发现比这个佛头更合适的。我又回到瑞缃丰里,看到佛头还在,就冲老板一指:“这个佛顶我请了,给个脆价。”

脆价就是一口价,取个干脆劲儿。老板抬眼看看我,懒洋洋地说:“给你个交行价,两棵。”

这是行话,意思是两千块钱。我摇摇头:“送人玩儿的,太贵了。去半棵吧。”

老板伸出两根指头,意思是只肯再让两百。

我又还了一百,最后一千七百块钱把这个佛头拿了下来。老板在柜台里翻腾半天,最后找了个蛋糕盒子,给我装起来了。我告别老板,拎着盒子走出瑞缃丰,看看时间,差不多一点钟了,便朝潘家园门口走去。

潘家园里此时的人比上午还多,密密麻麻全都是人。我只能把蛋糕盒子举在头顶,用肩膀极力拱着往前走。

忽然一个老大爷抱着几轴字画斜剌剌冲了过来,摔倒在距离我两米开外的地方。

我被左右的人那么一撞,手里的蛋糕盒子飞了出去,身体咕咚一声倒在地上。那蛋糕盒子落在了一堆二手书当中,封口被撞裂开来,佛头从里面滚出来,顺着书堆咕噜下去,咣当一声砸在水泥地上。

验佛尸

我赶紧爬起来,冲到书堆前捡起佛头一看,发现后颈处被摔出了一条细细的裂缝。我一阵心疼,可这时候时间已经快到了,我来不及处理,只得把佛头抄起来夹在胳肢窝下,朝照壁走去。

照壁之下,郑教授和药不然都在。郑教授一拍巴掌:“好,两个人都在一点前回来了。小药,你淘来了什么东西?”药不然从怀里掏出一个瓷碗,递给郑教授。这碗广口、斜腹、小圈足,是典型的斗笠碗。釉色青灰,碗底的胎足却没施釉,呈出灰白颜色。郑教授扶着眼镜仔细去看了半天,抬头对药不然说:“宋代同安窑的?”

“您眼力好,这是宋同安窑的青釉划花纹斗笠碗。”药不然说,又补充了一句,“换了别人,都以为是龙泉窑的。”

他这个挑得还真不错。同安窑是福建的窑,不像柴、汝、钧、定、哥那些名窑那么出名,却一直挺受日本人追捧,属于价平质高的类型。郑教授思忖片刻,给他估了一个三千五百元。

郑教授回头看向我,问我对这个价格有没有什么疑义。我摇摇头,表示很公道,然后把手里的佛头递了过去,让他鉴定我这个。他们俩早看见我手里的佛头了,所以都没什么惊奇神色。郑教授捧起佛头来细细端详,药不然双手抄在胸前,一脸不屑地颠着脚。

郑教授看了一回,抬头对我说:“小许,你这佛头是晚唐风格,我估的价是一千五到两千。你可有什么问题?”

我笑了笑,说:“郑老师您看这里。”我把那个佛头颠倒过来,轻轻点了一下脖颈处的裂隙。郑教授经我提醒,啊了一声,把头凑近了仔细观察。他又嫌看得不清楚,从怀里拿出一个放大镜。看到郑教授认真的神态,药不然的神态有些不自然,也不吭声,目光死死盯着那个佛头,想看出什么端倪。

这一次郑教授看了足有二十分钟,然后抬起头来,连连感慨:“小许你说得不错,我刚才真是看走眼了。”然后他对药不然道:“小药,这回是你输了。”

“其实说白了,也没什么特别。”我先说了一句惯用的开场白,然后道,“佛头的鉴别,除了看它的佛像样式和石料质地以外,最关键的是看它的脖颈断口。从断口的形状,能大致推断看出来它佛像的姿态是如何,然后才好判断佛头本身的价值。”

我指了指脖颈断口:“这一尊佛头,断口很平整,只在右侧有条狭长的浅槽,石皮和其他部分颜色有细微差别。说明盗佛之人手段很高,用特质的铁铲从佛像脖颈右侧一铲,一下子就楔入石脖,再轻轻一掀,就把整个佛头凿下来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