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只是做了
该做的事
温馨提醒
宏达路改造即将施工
全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老陈的奇闻趣事
困难职工防寒保暖
专项援助行动启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报记者再访信义老人史立法,他说——
我只是做了
该做的事
村民眼中的史立法
提起已经故去的老朋友,史立法老人潸然泪下。
史立法的事迹被报道后,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当地政府给史立法老人送来棉被等慰问品。

我只是做了

该做的事

本报记者 安群英 王影 文 唐强 图

连日来,76岁“信义老人”史立法的还债故事,经本报连续报道后,一直冷清的小院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各路媒体记者的慕名采访;乡里乡亲的热情串门……平生第一次面对着陌生的摄像机,让这个49年都没有出过远门的老人,怎么也想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多路媒体来到农家院

昨日8时许,记者驱车赶往新密市白寨镇史沟村,再访“信义老人”史立法。

当时实时气温零下4摄氏度,原本空荡荡的小院门庭若市,以往冷清的生活被欢声笑语所取代。

“闺女,你又来了,快屋里坐,院子里冷。”刚进院门,史立法不知所措地坐在小凳子上,采访机、话筒、摄像机将他紧紧“包围”,忙着招呼乡亲街坊的老伴儿王绣琴一步上前,紧紧地握着记者的手,热情地往屋里拽。

听完老人自述的故事,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寒山感动不已:“今天慕名来采访老人,被老人深深地感动了,这份诚信的品质弥足珍贵。”

“请问,这是史立法老人的家吗?”话音刚落,一位自称宋先生的郑州公益人士,敲响了史立法的院门,紧握老人的手,简短的嘘寒问暖后,他偷偷在一把小凳子上留下100元钱匆匆离开,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不愿多说:“我只想来看看老人。”随后,史立法发现了凳子上的钱,拿着两张50元的现钞,倔强地逢人寻找“主人”。

准备离开时,正巧碰到白寨镇政府的领导和史沟村党支部书记来看望史立法,为老人一家送来了御寒的棉被以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用品。“第一次看到报道,我很吃惊,但吃惊过后,觉得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说起史立法,史沟村党支部书记韦书营颇为感慨:“他们一家生活很贫困,但从来不给村里添麻烦,为人正直,在村里的人缘很好。”

驱车返程的路上,记者的手机响起,省会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已经来到了史立法的家门口……

村民眼中的史立法,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记者对他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一进行了采访,还原一个完整的“信义老人”。

“俺立法叔,就是俺们学习的榜样。”史立法近半个世纪还债的故事,在同一个村民组村民韦建国的眼中并不吃惊,他给大家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史立法身上的诚信故事:一年前,经济拮据的史立法向街坊韦德荣借了2000元钱砌院墙,没多久,他偶然听乡里乡亲说韦德荣遇到了经济困难,回家后就开始思量赶紧把欠款还上,于是全家省吃俭用好几个月,省出2000元钱还给了韦德荣,“立法叔常说,不吃不喝也得把这钱还上,人要懂得感恩。”

今年75岁的韦徳柱,和史立法从小一起长大,亲如兄弟。“他就是一个蹩倔头,很正直的一个人。”对史立法很熟悉的韦徳柱回忆道,作为一个生意人,有时候为了多赚一些,玩些缺斤少两的把戏不可避免,但生活再艰难,生意再难做,他从来都是本本分分做生意,而且识破同行的小把戏,他也会当面指责,决不留情。

“虽说和老伴儿没享过啥福,但一辈子都活得安心。”记者把最后一个采访对象留给了史立法的老伴儿王绣琴,一个和他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同床人。“欠大哥的钱,终于还了,搁在心里这么多年的一块大石头也就落了地,俺们还欠七里岗村的一个人600元,年前争取还清,俺们就彻底没有了牵挂。”王绣琴口中的另一笔欠款,是在大约20多年前借的,当时借了6000元钱购买了一辆拖拉机,这几年,她和老伴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钱,最少的时候还过100元、200元,最多的时候还过500元,“这20多年间,债主从来没有催过款,他信得过俺们。”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