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6
1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追思黄裳

陈勤廉 张爱萍

深秋的上海,暑热已退。坐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的大厅里,我们想起华师大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子善曾经在这里举办的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

黄裳的散文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这跟他一生手不释卷有关,他自称是“书店巡阅使”;他的文章既文采斐然,又锋芒逼人。

黄裳的文章,记山川,品人物,论时政,评戏剧,常笔挟风霜,沉稳老辣。他曾与周汝昌讨论《红楼梦》,跟钱钟书讨论《圆圆曲》。钱钟书曾赞叹其文笔尤佳:“每于刊物中睹大作,病眼为明。”诗人邵燕祥说得好:“黄裳散文视域既雄放阔大又注重历史细节,深情冷眼,文简质腴,绝无长期以来充斥文坛的‘文艺腔’,构建了一个极具魅力、巍然可观的‘散文王国’。”

我想这个“王国”的建立,与黄裳记者、作家、学者的多重身份的经历与眼光分不开的。记得1949年上海解放,文艺报复刊,黄裳曾去北京为副刊组稿。这次北上,只从老舍处拿到稿子《迎新年》。费孝通当时是清华的大管家,请他写《清华一年》,费抱怨没有钢笔,黄说这个容易,到东安市场买了一支“派克五十一”给他,但文章一直没有交稿。钱钟书算是老朋友了,向他约稿,却只收到一封“弟诗情文思,皆如费井”的来信,不写了……可见组稿的艰难,但黄裳就是凭借韧劲把一批大文化人吸收进来,成为《文汇报》的基本作者,其中有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冯至、周建人、王统照、李广田、吴晗、费孝通、俞平伯、叶圣陶、马叙伦、钱钟书、杨绛、巴金、靳以……《文汇报》的报格和品位和这批大文化人大有关系。

黄裳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满洲镶红旗人。今年9月5日在上海辞世,享年93岁,可谓文坛长寿老人。他学识渊博又富有情趣,传说他曾追求过黄宗英,被婉拒后说:“那么我做你的衣裳吧。”于是在中国文坛有了“黄裳”这位散文大师。可叹世上就有那么好刨根问底的人(当然是很熟的人),在他家直面问他:“黄宗英好看吗?”他看看对方,不言声,正在对方觉得自己轻浮了有些尴尬,想补救一下说只是因为好奇,黄裳却笑着说,那时我不看中国电影……后来黄裳先生索性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写下文章终结笔名艳说,黄裳,不是黄宗英的衣裳……

《“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是2006年在华师大举办的,举办者陈子善认为,黄裳的散文开创了一种文体。“我觉得他可以说是文体家了,我个人非常欣赏他的散文,不论是游记、读书笔记、写人、写题跋,等等,他在散文领域耕耘了那么多年,是个大家。”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藏书无数,而他最为得意的藏书是他自己写的《锦帆集外》。陈子善说:“这本书是巴金文化生活出版社给他出版的,后来他自己印了一部线装本,他非常得意啊,那是唯一的一部,孤本啊,全世界就这么一本。他自己写的,自己印的,自己藏着,真是玩书玩到家了。”

现在有些庆祝性的学术研讨会,当事者亲临现场,倾听与会者对他唱的赞歌,他们还带头鼓掌,黄裳不干这种事,对自己作品的研讨会他没有故作姿态用“不痛不痒”的话表示拒绝,也没有亲临研讨会现场,只是在晚宴晚来了一下。陈子善把研讨会的文章集成一册《爱黄裳》,黄裳用手指弹弹书的封面反问道:“我有这么可爱吗?”

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潇洒坦荡、幽默风趣的鲜活形象浮现眼前,他那挟风霜、沉稳老辣的文字你追我赶地在我脑海里叠映,挥之不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