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肥红瘦
古董局中局
郑州地理
随笔
散文
新书架
阅汉堂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阅汉堂记

棍俑亦可贵

张健莹

收藏界习惯把没有动作的俑人称为棍俑。

棍俑一般为模制,即先做模子然后把和好的泥依模具制型,又一般俑人的头是单独模制,后合二为一的。因为模制,棍俑是批量生产,历来被认为是缺乏个性的平庸之作,被贬为收藏中的下品。

我看棍俑有不同,也许是收不到很多有动作的俑人,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就算譬如我的舞蹈俑堪称极品或俑之奇葩,我依然喜欢我大量的棍俑。有时想有动作的极品俑,就像美味佳肴,那我为数不少的棍俑就算家常便饭吧。那些动作俑把动作的瞬间变成永恒了,我这棍俑就是生活态的平常品吧。

久久端详棍俑,想他们的形象究竟是以什么人为模特——是年轻时的情人,是邻家的小伙?抑或是庙会上一眼难忘的孩童,是哪天去县城看见衙门口站立的卫士?做他们的时候,凝聚着多少心思,多少想象,多少期许,多少诉求。这样想的时候脑子里好像复活了前世的生活,俑人自己的服饰、头饰、姿态也都在复活他们那个距今久远的时代,复活他们 自己。这样的自己比起运动的俑人少了瞬间的生动,多了惯常生活的味道,足可供后人注目供后人研究。

陶俑历经夏商周直到清代从未中断,棍俑们带着几千年的信息,几千年的历史, 几千年的传统,几千年的艺术,存活至今,只是因为他们是棍俑,虽没有撩人的姿态,可有更多的表现余地,表现他们的站立姿态的各个细节。就像从这些棍俑的头部,会发现几千年的服饰史,发髻史、兵器史、民俗史、官吏史、铠甲史……

极品的动作俑们当然也带着自己的信息和艺术,艺术性会更高。我只是想说不要忽视了更多的棍俑们。传说他们的存世量大得惊人,事实是如果不是赝品如今想找到他们已属不易了,再多的陶俑也终归有定数的,不会越来越多了。能见到一个久远年份的棍俑也是福分了,若闲暇,和他们对对话,会感觉自己的生命都无限延长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