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黄帝故里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强化责任 推动网格化管理实现新加强
省水利厅领导指导
移民对口帮扶工作
全力以赴支持华南城项目建设
郑州市宣讲团到
新郑宣讲十八大精神
新型社区开启幸福之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型社区开启幸福之门
——新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孙瑞

2012年即将走过,这段承载着我们“奋进与光荣”的时光,已在新郑的历史坐标轴上刻下了不凡的影像: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保障作用持续提升,“三大主体”工作全面展开、有效推进。

新的征程承载新的希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充满自信,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幸福和谐新郑终将实现。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回眸2012》系列专稿。敬请读者关注。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向前延伸……城市在扩张,农村在发展,城乡逐渐融为一体。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让农民过上城市现代化生活,黄帝故里“千帆竞发”。

作为全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试点市,新郑市新型城镇化从农村破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破,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一个个规划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建成,新郑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科学发展有益探索

今年以来,新郑市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发展道路,新型社区建设全面推进,新郑市新型社区发展始终步履沉稳而矫健。

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政策很“给力”。自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新郑市为有力推动建设进程,不断推陈出新,对各个层面建立完善了组织领导、考核奖惩等系列政策、机制,调动了从干部到群众、从乡镇到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了适合新郑自身发展的新机制,为新型社区建设增添了活力,使全市新型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驶入了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

按照整体发展和城乡统筹理念,新郑市整合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了“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积极构建“两城、两市镇和19个合村并城社区、33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乡体系和以“三主三辅”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筑“三区三园三基地+社区农民创业园”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模式,勾画出一幅符合新郑特色的新型社区美好蓝图。

在新型社区建设中,新郑市制定实施了“532”行动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新郑今年启动28个新型社区建设,到2014年,52个新型社区全部开工建设,50%以上农民搬入新居,5年实现全部入住。

城乡统筹活力四射

在薛店镇第一社区南组团旁的中原食品工业园内,有白象、胖哥、小二黑等8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不仅安置本地劳动力8000余人,还吸引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

薛店镇常刘社区的常振英和儿子儿媳都在社区附近的工厂上班,务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集体分红收入等,家庭全年收入近9万余元,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社区靠着产业建,产业跟着社区走”,薛店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郑市“三化”协调的一个生动写照。新郑市坚持产业为基,构建食品烟草业、生物医药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富士康配套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为辅的产业体系,培育薛店、龙湖、孟庄、郭店、梨河等乡镇和中心城区新区、新港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产业,打造社区农民创业园,与5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

以人为本幸福和谐

新型城镇化引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先、民生为本”的要求,新郑市切实算好土地指标、农民利益、资金运作、就业岗位、粮食生态和社会保障“六本账”,使农民成为社区建设发展和购房建房的主体,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益和新型社区房屋选择权益及使用权益,既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又享受助农扶农政策的“双重保障”,拥有工资性、财产性、集体性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四项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冬日的暖阳照在辛店镇阳光花园社区广场整洁的路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错落有致的新楼群、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微风中挺立的太阳能路灯,低碳环保的太阳能、清洁高效的天然气、高速快捷的新宽带,这一切,同广场上休闲的老人、嬉戏的孩童,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新型农村社区画图。

“工资高了,保障好了,工作安稳了。”许多农民有这样的感受。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新郑百姓的生活幸福和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