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肥红瘦
古董局中局
多彩眼睛
三峡三章
新书架
郑州地理
随笔
中原收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吃 鱼
多彩眼睛
沈洛羊

沈洛羊

没想到吃了几十年鱼,竟然接连体会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况味。早上吃鲫鱼,忽觉喉咙吞咽微疼,已知被扎了鱼骨。老婆让我咳出来,咳了半晌,几乎连早餐都吐出来了,无果。赶紧前往医院,找到耳鼻喉科。医生额上戴着个镜子,一照就照到了鱼骨,拿镊子镊出来,是两根并排的鱼骨,喉咙即时畅快。医生将鱼骨放在我手中,两根并排,约有半根牙签长。

我观察着鱼骨,仿佛收藏家鉴宝般,却看不出究竟。也许每个人对给自己造成伤害的东西都会格外留意。我现在就陷入这种情感中。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因为鱼骨鲠喉来找医生了。第一次是去年,吃一种俗称“沙模”的鱼,被鲠之后,采用吞饭、吞大块食物、吞醋等方法,无果。心想:俺从小吃鱼,也曾无数次被鲠到了,但总是过两天就没事了。于是不理它,只是在喝茶时觉得刺疼。

到了晚上,吞咽困难。表姐给我送来一把鱼骨草,教我择嫩条折去茎节,待流出奶状液体时,将嫩条探入喉咙,往鲠骨处上下摩擦。据说按以往的经验,摩擦数次之后,鱼骨便会自动消失。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如法炮制,似乎有点效果。半夜,喉咙更疼了,摸索着又试了一次鱼骨草,方才睡下。次日,吞咽更加困难。赶紧找到路边开诊所的牙医,牙医让我张开嘴巴,让我喊拼音字母“a”,然后一根金属物冷冰冰地往我喉咙探,探完,问我:“还在吗?”我吞了一口口水,说:“还在。”重探、重问、重答。半个小时后,牙医垂手说:“另请高明。”

老婆陪我到医院,问到耳鼻喉科,医生额上戴着个镜子,照了一下,说:“发炎了,多少天了?”老婆代答:“两天。”医生摇摇头说:“要相信科学。”说着,从我喉咙里取出一根牙签长的鱼骨。我惊讶地拈着这根鱼骨,翻来覆去地研究,舍不得丢掉。

虽然铁证如山,但我心头不服,不相信吃鱼吃了几十年,竟然被鱼骨鲠到了,就像一个久经考验的酒鬼,不相信自己竟然喝醉了。没过多久,鱼骨又给了我一次教训。我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到医院找医生,转想耳鼻喉科晚上不开。老婆带我去找她一个相识,相识在市场边开了间香烛店,业余替人拔牙。这是个胖女人,她让我坐在一张摇椅上,拿了一根弯弯曲曲的金属物探索我的喉咙。弄了半天,胖女人说:“看不到。”老婆给了她十块钱,我仍然带着喉咙里的鱼骨,怏怏地回家。次日早晨,我再次来到耳鼻喉科,这次医生也没找到鱼骨。但奇怪的是,药液的功效消退了之后,我的喉咙舒服了,看来,还是要相信科学。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常看到有人在文章中写到这句话。我想,如果一个人对世事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说话的。就如莫言,起了个不说话的笔名,却一句都没少说。而如果一个人的文章是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状态下写成的,那无疑比时下那些无病呻吟的、堆砌华丽词汇的东西更值得一读。

老婆笑我:“以后还敢吃鱼吗?”当然,不能因鲠废鱼嘛。不过,被鲠三次,已超过事不过三的古训。总结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吃鱼时不够小心。下次吃鱼,没有把握绝不随便下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