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区街动态
爱心调解队 调出社区新气象
科普大学开到超市
上街区举办社区达人秀活动
“三大工程”加快文化建设
法律援助走进工地
雪夜返家路
“四心”工作法解纠纷
做好防寒防冻工作
政府送法助民维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管城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大工程”加快文化建设
“文化旅游工程”相辅相成 文化品牌不断打响“非遗传承工程”成绩斐然 市场化经营走出新路子

本报讯(记者 栾月琳 通讯员 韩文玲)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管城回族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旅游工程”“非遗传承工程”等三大工程,构建起覆盖城乡、设施齐全、服务群众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惠民工程”满足需求 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目前管城区文化馆、图书馆已分别达到国家二级馆、三级馆标准,1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起综合文化站,66个社区建起文化活动中心,29个行政村建起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整合资源,围绕元旦、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迎新年文庙祈福撞钟、正月十五城隍庙庙会、列子故里元宵节文化巡演、重阳节爱老敬老慰问演出、社区广场文化汇演等十几项传统文化展演已成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今年以来,管城区组织开展大型群众性文艺演出50余场,开展各类展示、培训40余次,文化专干包片辅导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70余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24场,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了“优质服务到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福利,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文化旅游工程”相辅相成 文化品牌不断打响

2012年,管城区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收入4000万元,全区新增网吧、动漫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70余家,旅游市场接待海内外游客3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旅游招商引资3600万元。

围绕历史文化、娱乐休闲、现代工业3大旅游主线,全力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初步形成列子故里—文庙—城隍庙—北大清真寺宗教文化游、太乙拳传习所—世纪欢乐园—国香茶城文化养生娱乐休闲游、郑州卷烟厂—金星啤酒—宇通客车现代工业游以及商都湖(潮湖)现代生态宜居游4大品牌旅游线路。

“非遗传承工程”成绩斐然 市场化经营走出新路子

有着36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管城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开发、传承方面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已有太乙拳、恩民泥塑、列子传说、猴加官、民间剪纸等5项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项入选市级名录,21项入选区级名录,另有太乙拳、猴加官冲击国家级保护名录,太乙球、泥塑、剪纸、蛋雕、古琴等非遗作品成为与对外交流的特色产品,成为我市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城区。

管城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工作,组织非遗项目进广场、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开展展演,引导群众更多了解非遗、欣赏非遗,积极参与保护发掘和传承工作。

同时,管城区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保护发展新路子,引导非遗项目走市场化经营道路。省级非遗“恩民泥塑”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成一座1万平方米集交流、展示、传承、教育、经营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平台;太乙拳注册成立郑州太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筹资1600多万元建成“国际太乙文化传习所”,开发经营的太乙养生项目、太乙养生产品已达15个。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