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讯(记者 高凯)日前,投资26亿元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年产10万辆电动车项目、投资10亿元的河南中烟新郑原料配送中心项目、投资10亿元的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吨长春西汀原料药和2亿支长春西汀注射液建设项目、投资8.5亿元的香港华润集团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啤酒加工项目、投资8亿元的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新技术健康功能型糖果巧克力及烘焙食品项目等先后“入嫁”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 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区内投资28.4亿元、年产240万吨的华辕煤业,投资15亿元的国际石材城项目,投资13亿元的中央储备粮河南分公司大豆油加工项目,投资4.5亿元的华驰薄板热镀锌板及电镀锡板项目,投资4.35亿元的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15万吨生猪屠宰、40万吨饲料加工和冷链仓储物流项目等加紧进行建设,整个产业集聚区冲破严寒的重围,迸发着激情与活力,促使新郑经济标杆再次“爬高”。 据统计,今年1~11月份,新港产业集聚区新签约项目26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6个。集聚区内企业280多家,就业人数达4万多人,新港产业集聚区已经发展成为新郑名副其实的“经济高地”和“强力引擎”。 在为本地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动力的同时,新港产业集聚区也正在成为新郑对外开放的“窗口”。据介绍,今年以来,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许多国内外一流的集团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毗邻新郑机场的新港产业集聚区,这其中包括有富士康60多家配套企业、海马汽车200多家配套企业、深圳航空公司飞机零配件制造的近百家配套企业都把新港产业集聚区作为入驻中原的首选地。另外,该集聚区今年还迎接国内外考察团近70个,大大提升了集聚区的知名度,也为集聚区吸收国内外先进发展理念拓宽了渠道。 回首从前,新港产业集聚区并非如今天一样风光无限,蛙声、莲蓬头、泥塘子……曾是它的前身。弹指一挥间,之所以摇身一变成为中原地区的明珠,得益于新郑市的精心运作,也得益于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在新郑市的大力支持下,新港产业集聚区牢牢把握城市建设“东进北扩”的发展机遇,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基础先行、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先后投入资金20多亿元用于新港产业集聚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新港集聚区已经基本实现“八通六有”:通道路管网、通公交车辆、通上下水、通电力设施、通道路照明、通节能型燃气、通有线广播电视、通邮政通信;有省级水平以上的集聚区总体规划、有特色明显的品牌企业和产业聚集、有符合集聚区特色的标准化厂房、有完善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有街头游园等公共娱乐设施、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 此外,新港产业集聚区还不断优化区内的投资环境,为落地项目茁壮成长提供支持,包括强化服务意识,对入驻企业推行“保姆式”服务,并树立“快速反应、马上就办、跟踪服务、责任到底”的理念,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入驻企业发展创造“低成本、零障碍、高效率”的投资环境;成立专门的协调工作组,按照新郑市百名领导干部联系百家工业企业、协调百项工程、新招百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项目)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问题。 优化集聚区内发展环境一马当先,集聚区内产业结构优化也不落伍,紧随其后甩开手脚。目前,新港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以达利食品、光明乳业、冠超食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和以润弘制药、(下转第三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