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电视述职让官员“满头大汗”, 你怎么看?
某某仪式“不剪彩”
应成惯例
居民消费率缘何会低于30年前?
网络立法的共识与期待
正人先正己
管住年终“突击花钱”
保护公民信息
需严惩泄漏源头
城镇化添彩美丽中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某某仪式“不剪彩”
应成惯例

某某仪式“不剪彩”

应成惯例

没有剪彩,没有仪式,在南京市领导简短地慰问建设工作者、上桥检查后,24日上午10:00南京长江第四大桥静静地通车了。据介绍,这个简朴的通车仪式花费尚不到2000元。(12月25日《现代快报》)

这场没有仪式的“仪式”结束以后,赢得了网友的一片赞誉和掌声,这恐怕是当地政府官员所没有想到的。按照以往的惯例,像长江大桥这种如此重大的建设工程,在通车仪式上必然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才是,至于耗费的资源,花费的经费,最后往往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面对南京市这次没有官员剪彩,没有礼炮齐鸣,甚至没有领导致辞的通车仪式,公众用叫好和掌声,表达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由此可见,一些旧的惯例,应该被新的惯例所代替了,某某仪式不剪彩,应该成为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遵守的新惯例。

在南京长江第四大桥的通车仪式上,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发表了简短的讲话,给大桥的建设者颁了奖,然后上桥做了检查,前后持续不过8分钟,整个通车仪式花费不到2000元。而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如果是照以前的做法,像长江四桥这种规模的政府工程,其通车仪式上仅仅搭个像样的展台,花费就会超过五六十万。现在的朴素简单与以往的铺张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题的关键是,过去的铺张奢华,不但没有迎来公众的肯定和好感,反而无一例外地招致非议和批评,多费了事,多花了钱,还没有落下什么好,即便换了一个人,也不会做这种傻事,堂堂地方政府这又是何苦呢?说到底,政府之所以要对各种市政工程的开工仪式或者是完工仪式大操大办,最终目的无非还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政绩,给领导脸上贴金。

可路修好了,桥建好了,即便没有这种奢华铺张的通车仪式,别人也抢不走政府和官员的功劳。只要工程的质量合格可靠,只要工程为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便利,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百姓自然会把功劳记到政府和官员的头上。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相反,把通车仪式弄得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结果工程质量堪忧,没过几年就问题不断,或者是决策失误,导致路修好了不通车,桥修好了不能用,这样的“政绩”,既不是百姓所需要的,也不是官员值得夸耀的资本。

仅仅一座长江大桥通车不剪彩,无仪式,还不能说明问题,只有当这样的简单朴素成为全国各地所有政府活动的“标准配置”,只有所有的政府官员都具备了“不剪彩,无仪式”的意识,那才是公众所最期待的,最盼望的,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最好诠释。 苑广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