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肥红瘦
古董局中局
椿树王
书林
文苑
中原收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有人批评是好事

齐 人

大学里有个教学督导组,是专门给老师挑毛病的,一些经常被听课的年轻教师都很害怕,私下称之为“教警”。我就对他们讲,人家耐心听你的课,劳神费力地给你提意见,那是关心你,觉得你是可造之才,有上升的空间,希望你能进步快一点。而像我这样的老教师,已经有十多年没督导来听课了,我就是请他们来听,人家都不肯来,不是说我的水平高到无可挑剔了,而是人家觉得我已经定型了,没有潜力可挖了,不值得批评。所以,有人批评,这是你的幸福,你应该感到荣幸才是,除非你不想干了。

北京有个著名作家也持这个观点。他曾对我说,我是真心想听听批评意见的,但这些年来,我的作品研讨会开了多次,每次听到的都是一片表扬之声,要按他们的说法,我是故事好,语言好,人物好,架构好,风格好,无一不精,书堪与《红楼梦》媲美,人是中国的巴尔扎克,可说这么好,诺贝尔文学奖咋不给我呢,咋就给了人家莫言了?没有批评,我就不知道自己的短板,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就只好是自我感觉良好地在重复自己,我很困惑也很郁闷,有人批评是幸福啊!

人无完人,谁都有需要批评改正之处。一般来说,青年人受到的批评较多,这除了他们确实有明显缺点和不成熟的一面外,还因为人们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克服缺点,尽快成熟,也相信他们能不断进步,成为骨干或栋梁之才。因而,绝大多数批评都是出于关心、爱护,是与人为善,能听到批评应视为人生财富。

但任何批评的本质都是否定和指责的,不管语气如何委婉,用词如何讲究,听来都是不那么令人愉悦的,甚至会使人面红耳赤,下不来台,为此得罪人的也不少。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表扬的多,批评的少,栽花的多,挑刺的少。而真正能给事业带来帮助的,还是真诚而尖锐的批评。

魏征不留情面的批评、挑刺,成就了一代英主唐太宗,带来了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而被高力士、杨国忠、安禄山一帮马屁精包围的唐玄宗,则在一片颂扬声中葬送了花团锦簇的大唐盛世。画家齐白石,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从善如流,不惜衰年变法,苦心孤诣,殚精竭虑,终成一代大师。书法家沈尹默,号称书法和诗词“双绝”,陈独秀却批评他说:“你的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听到陈的直言批评,沈冷静下来思考,觉得批评在理在行,于是更加努力研习,潜心琢磨,终成名不虚传的书法大家。

一般来说,表扬的话,多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其中不乏虚妄夸大之词,尽可一笑了之,不必太当真;而批评的话,则几乎无不深思熟虑,斟酌再三,不仅比较准确,而且含金量也要高得多。当然,某些批评可能有些过火,语气不恭,也未见十分准确,但批评你的人,肯定都是真心为你好的人,或为恨铁不成钢的上司,或为至交、挚友,或为铁杆粉丝,即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如果一听批评就坐不住了,火冒三丈,反唇相讥,文过饰非,那既有失雅量,显得心胸狭窄,也很难再继续进步,江郎才尽就是不远的事。

近日,于丹在北大昆曲剧场被哄下台,各种批评意见也纷至沓来,或指责她的夸夸其谈,或诟病她的肤浅虚荣,或不满她的矫揉造作。批评的声音虽都不大好听,但说明大家还是关注她的,肯定她的地位和影响的,无非是希望她能更踏实、更深刻、更自然罢了。再想想其他曾经红极一时的文化名流,大家如今连批评的兴趣都没有了,比较起来,谁更幸福?自然还是有人批评,有人关注的好,毕竟名人从来都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痛并快乐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