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外乡男子不慎摔伤
爱心医院免费救治
千名贫困学子“圆梦”
暖气哥赞助暖气片
孩子们上课不再冷
一台供热机组出故障
北区降温供热1~2天
为“新交规”说句话
本周天气持续干冷
交警杨华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交警杨华民:
志愿者到交通岗协助民警维持交通秩序,杨华民总会把注意事项叮嘱再三。 (资料照片)
(资料照片)

城市街头一道有温度的“风景”

本报记者 陈 思 王 红

开栏的话

2012,谁的善举温暖了绿城?谁的事迹感动了你我?2012“感动郑州”十大年度人物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揭晓。今日起,本报特推出“感动郑州人物谱”,旨在广泛宣传“三平精神”,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全市人民积极投身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

传说中,“最烦人”交警是他。

曾在一次执法过程中对一个违法司机敬礼100次的,是他!

自创“提前拦截法”、“加速法”,化解“堵王”路口交通难题的,是他!

被无数司机、行人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个交警真好”的,是他!

……

他就是“全国爱民模范”、“全国优秀警察”——郑州市交警五大队民警杨华民。

曾经,他是一名强壮精悍的防暴警察,一次偶然,他站上了三尺交通岗,这一站就是14年。

依然是守护一方平安,可需要面对的,却是每天琐碎、平淡并且重复到几近心烦的工作。有步履蹒跚的老人经过,老杨会快步上前扶一把;有牵着幼儿的母亲经过,他会刻意为母子遮挡一下拥挤的人流;有违章的电动车,他毫不留情地拦住;路边停放的电动车不到位,他吃力地挪动……

从常人眼中威风的防暴警察,到转为平淡无奇的交通民警。

为啥会有这样的选择?杨华民说,是发生在血脉至亲身上的交通事故,让他选择了做一名交警。

2009年3月,通过竞争上岗,杨华民成了郑州首个“交通文明示范岗”的岗长,从此,他的身影就和有“堵王”之称的花园路农业路口联系在一起。每天,从早上7时到晚上9时,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一年365天,杨华民几乎都泡在岗上。

这个交通岗,号称“郑州北大门”,地处郑州市区南北交通中心,是省会最繁华的路段。每到高峰期,这里车流量每小时达14000辆,一度拥堵现象十分严重。

为尽快解决拥堵,杨华民用心观察、反复琢磨。

他发现由南向北的车流量最大,便针对性地建议支队将由南向北的机动车道改成三排直行道,提高由南向北的通行能力。他根据行人、非机动车速度慢的情况,尝试提前3秒拦停非机动车和行人,有效减少滞留,提高了机动车通行率。一年之后,花园路与农业路交叉口摘掉了“堵王”的帽子。这个岗被命名为“杨华民示范标准岗”——这是全市唯一一个以交警名字命名的交通岗。

很多人说,老杨的执法近乎执拗,近乎“无情”。

因为杨华民觉得,没有啥事能比生命安全更重要。正因为如此,他往往会“小题大做”;正因为如此,他也有了“最烦人”交警的头衔。因为在他身后确实留下了许多不近人情的故事。

一辆轿车在快速行驶时突然实线变道,导致尾随车辆差点追尾。“牛气”司机拒不接受处罚,反而锁住车门闭目养神。老杨在骄阳下向他敬了100多个礼,终于使其折服。

一个骑自行车的少年闯红灯,老杨为了追他摔得一手的血。少年戏谑他:“为了罚我10元钱,你至于吗?”老杨说:“这次让你走了,下次你还会闯;这次罚你10元,钱不多,但至少会让你记住不该做,摔了我也值!”

骑电动车走快车道的,他拦住,先讲一堆“大道理”,再罚款20元;行人翻护栏的,他跑几十米去追,最后从公交车上“请”下来,罚款50元……

按照人们的理解,交警的核心工作就是解堵保通,首先要管好那些“开机动车的”。可在杨华民看来,宁愿事前听骂声,不愿事后闻哭声。

老杨说:“开车的外面是铁皮,车受伤害可以修修补补,可一旦人出事,非伤即残,甚至是死亡。所以,面对违章,我必须心硬,必须纠正。”

一些人开始时对老杨的执着不以为然,时间长了又被他的执着所感动。

2011年7月11日,市民于阿姨骑电动三轮车违章被杨华民暂扣。老人较上了劲:“小样儿,我退休了没事干,缠不死你!”老杨走到哪儿她跟到哪儿,实在吃不消了就坐着等。跟了老杨5个小时,看着他烈日下被汗水湿透的警服,于阿姨“服了”,第二天就买了10个西瓜送到岗上。

在岗上,很多人开车经过,会特意放下车窗就为看他一眼;天热了,会有人送冰红茶,送绿豆汤;遇上下雨天,惦记他大檐帽儿的人就多,防水的浴帽会整叠送来;冬至,有人会送上热腾腾的头锅饺子……

今天,44岁的他,不再年轻、不再精壮,可站在岗上的他,却始终警姿飒爽,犹如雪松,坚强而执着地挺立在城市街头,渐渐成了十字路口一道特殊风景,一道有温度的“风景”。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