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肥红瘦
古董局中局
新书架
随笔
小小说
现代诗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想起“汴水秋声”

马承钧

每游开封,总被这北方水城的灵秀所感染,似回到江南水乡的老家。老人们则说,生态今非昔比了,当年的梁园雪霁、铁塔行云、汴水秋声、相国霜钟、繁台春晓等“汴京八景”才是美景哩。

于是查找古籍资料,对“汴水秋声”有了较为明晰的感觉。

汴水也称汴河,是古代的一条人工河。605年由隋炀帝杨广发动百万民众开掘而成。它全名通济渠,流经开封的一段则叫汴河。汴河西起荥阳大周山洛口,引黄河水经中牟的官渡由“利泽水门”和“大通水门”流入汴京城内,今天开封市内的州桥街、后河街、袁宅街、胭脂河街等街区曾是它流经之地,最后经城东南角的“上善水门”流出,再经陈留、杞县与泗水和淮河汇合,最终流入长江。

隋炀帝耗费大量民脂民膏开挖大运河,初衷虽然是为了个人享受和游览南北的需求,客观上却起到繁荣汴京及周围地区经济的作用,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爆发农民起义,靠弑父杀兄上台的隋炀帝被其近臣宇文化及杀死,这怕是隋炀帝做梦也想不到的。

从今天眼光看,北宋时开封能成为称雄世界的第一大都会,除了历史和人文的原因外,也与“汴水秋声”不无关联。当时这条汴河乃是开封的生命线,它不啻扮美了汴梁城,令这座古城秀色倍增,更大大促进了京城的经济繁荣。它将黄河与长江连为一体,使南北粮食和物资源源不绝运进开封,在没有火车、汽车的时代,它对于汴京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据记载,宋朝时每年由汴水运到开封的粮食就有800万石。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汴水运来东南的粮米,又将中原物资运往江浙,十分繁忙,“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描画的汴水景色之美和水上运输之忙,早已妇孺皆知了。

遥想当年,汴河上舟船如织一派繁忙,两岸一片秀丽风光,因而有了“一苏、二杭、三汴梁”的谚语。每年入秋前后,汴水猛涨,千里碧波奔腾不息,凉爽的秋风吹来,滚滚涟漪金光闪烁,宫殿铁塔倒映其间,波涌浪卷水声清越,那景观自然煞是迷人,文人们于是演绎出“汴水秋声”一说。唐诗人皮日休有绝句《汴河怀古》曰:“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宋人为“汴水秋声”题诗道:“霜落秋声起汴河,西风袅袅白频波。晚来照落天边宇,摇曳汀州听雁多。”明政治家于谦曾任河南巡抚17年,也写有《题汴城八景总图》的诗作。

北宋朝廷十分重视对汴河的修治和管理,每年春天都要从邻近县市征集大量民工,疏浚汴河口及淤浅的河道。淳化二年(991)六月,汴水暴涨,宋太宗亲临工地督促施工,宰相等一帮大臣见状纷纷劝他回宫休息,他说:“汴京城有居民百万家、拥兵十万,天下盛衰全仗这条运河了,朕焉能不顾?”足见汴水与北宋王朝的兴废存亡休戚相关矣。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如今汴河早已不见,其遗址变成开封的闹市区,一条条街道、一栋栋建筑取代了昔日的河道与舟船。专家考证,如今开封至商丘公路两侧地势偏高的农田,乃是当年汴河的河堤。“汴水秋声”虽已绝迹,汴河曾经的辉煌却镌刻在历史和古城的记忆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