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卫生健康 上一版3
健康也需管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健康也需管理
武汉科技大学
研究生培养基地落户我市卫生部妇科内镜培训基地
在郑州成立我省三家医院
获“健教项目”优秀合作单位
医界喜讯
→昨日上午,郑州市首届中医传统疗法体验节暨郑州市中医院主办的汝河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这是我市建立的首个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图为市民正在体验针灸和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近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百余名医护人员献血4万毫升。 陈建平 摄
→市六院急救站院前急救全科出诊日前开通。这意味着该院将承担120的综合急诊任务,为我市南部地区居民的急诊就近就医提供了方便。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门诊见闻
医院速递

健康管理迫在眉睫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组织的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国企业超过六成的员工处于“亚健康状态”,精英人群和企业高管人群中透支现象最为严重,亚健康比例分别为91%和86%;调查中,存在过劳现象的企业员工约为10.3%;外企管理人员过劳现象最多,国企高层、私企业主、新闻媒体、IT等行业过劳现象最普遍。

针对这一现状,“中国企业员工健康行”自2011年启动,深入国内30个城市,72家大型企业,16 个中高档社区,共举办112场健康教育活动,活动围绕慢性病防治、营养、心理、家庭安全用药、地区常见病防治等方面开展健康讲座,并通过问卷调研等活动,为企业科学有效地开展员工健康管理提供建议和帮助。

据介绍,筹建中国企业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将建立企业健康管理绿色咨询通道、为企业员工量身打造健康读物,通过企业工会或职工医院免费向职工及职工家庭赠阅。

医企联动员工受益

提高职工身体素质,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改善职工亚健康状态,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对于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我市不乏先例。去年6月1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就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了健康服务管理协议,探索出了一条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据了解,此次健康管理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以便捷就诊和预防保健为主,根据健康体检的结果提供体检分析报告和免费专家咨询;第二层级包含建立就诊绿色通道、急诊急救服务、健康随访服务、专家咨询服务、健康行为干预、预防保健服务、急救知识培训等内容,其中包括后续康复训练计划、保健常识咨询、用药指导、复诊提醒等服务,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健康专家团,针对不同的健康类型,分组提供专家治疗咨询,开展个性化疾病及健康指导,还会针对不良行为方式指导;第三层级还提供专家随访服务、全程优先服务、准家庭医生服务和健康信息管理服务。

这种分层级、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不仅给职工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打破了以往常规体检的模式,从体检报告管理、保健、预防、康复等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服务管理。

从前不久结束的“2012中国企业员工健康行”活动中,记者了解到,为帮助了解并提高企业员工健康状况,我国拟于今年开始筹建中国企业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此平台将致力于为企业推选国内优秀的健康、医疗、心理等服务机构及专家团队,整合企业健康管理资源,帮助企业建设健康管理队伍。

健康管理这一概念对不少市民来讲,并不陌生。它是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去年12月29日,我市健康管理协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健康管理论坛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举行。

完善模式护航健康

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并以良好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整合、调动优质资源,促进良好生活模式的建立,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这是我市卫生系统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据介绍,我市健康管理协会成立后将联系全市各家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普及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市民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全市健康管理专业技术规范,对本市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促进本市健康管理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质。

实际上,郑州“片医负责制”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实施以来,“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为确保消除“片医”空白点,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健康守门人,郑州市还将“片医”负责制逐步推进到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不断细化服务人群,提供差异化的健康管理。

清华大学医药卫生研究中心主任刘庭芳曾这样评价,郑州“片医”模式的一大亮点是,实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片医”更加注重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此外,郑州卫生健康大讲堂等活动更是深入社区、深入基层,为百姓送去实在的健康生活模式。

市中医院院长获殊荣

本报讯 (记者 丁友明 通讯员 王红专)近日,市中医院院长刘宝琴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这是我市卫生系统唯一获此殊荣者。

据了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协于1997年起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面向我国各领域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据悉,我省共有27名科技工作者获得此项殊荣,刘宝琴是3名卫生行业代表之一。多年来,她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模范践行科学道德,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同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取得了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武汉科技大学

研究生培养基地落户我市

本报讯 (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高世博 江华)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实践教学暨研究生培养基地日前在市疾控中心成立。

根据协议,双方今后将发挥自身优势,在医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武汉科技大学利用科研和人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市疾控中心将依托武汉科技大学,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水平,储备更多的高端公共卫生人才,实现双方共赢。

卫生部妇科内镜培训基地

在郑州成立

本报讯 (记者 周 娟 通讯员 卜春梅)近日,市妇幼保健院筹建的“卫生部妇科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卫生部准批。这是我市荣获卫生部级别培训基地的唯一一家医院。

根据协议,成为卫生部培训基地后,市妇幼保健院将面向全省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每年培训内镜医师200名,经考核合格后发放结业证书。经培训合格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方可开展腹腔镜、宫腔镜等手术。

据了解,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内镜诊疗水平在我省处于领先,是省内开展腔镜手术最早、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医院之一。

我省三家医院

获“健教项目”优秀合作单位

本报讯 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上,我省三家医院被评为“全国医院新闻宣传与健康教育项目优秀合作单位”。

它们是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市儿童医院。

这三家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各有特色。其中,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健康大讲堂、志愿者入户服务和对出院者随访”三种方式,使工作开展得深入扎实。两年来,该院深入到社区、乡村、机关、学校开展健康讲座266场,将健康知识普及到各个层面。同时开展出院病人入户回访工作,将贫困家庭出院患者、高龄老人作为重点回访对象,使出院患者仍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

(陈锦屏)

图片新闻

“双镜”合璧除肿瘤

本报讯 (记者 赵 佳 通讯员 楚 哲)市一院内科、外科日前联合运用腹腔镜、消化内镜实施了一例胃肿瘤切除术。据悉,内外科联合微创术是高难度、高精准、高效率的先进手术模式,在我省较少开展。

67岁的患者张大爷,患腹间质瘤,日前到市一院求诊。经该院消化内科、普外科共同会诊,张大爷胃肿瘤处在胃底部,一部分被肝叶遮盖,与心脏只有一层薄薄的膈肌,加上瘤体只有黄豆大小,长在胃壁的最外层,单纯使用腹腔镜无法准确找到肿瘤位置,而仅用胃镜因其靠近胃壁最外层,从内部切除对患者的胃壁伤害较深,创面不易愈合。

经讨论决定,先由消化内科主任方立峰进行瘤体探查标记,后由普外科主任李留法用腹腔镜进行切除。近日,两位专家联合实施了手术,历时90分钟,成功切除了肿瘤。

方立峰介绍,“双镜”联合手术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确保手术精细准确。

我省仿真超级模拟人将启用

本报讯 (记者 赵 佳 通讯员 苟建军 曹咏)他会眨眼、会呼吸、有心跳有脉搏……但他不是真人。近日,郑大一附院最新引进的两台仿真超级综合模拟人(HPS)系统安装调试成功,即将投入使用。这是全国较早引进HPS系统的医院。

据介绍,HPS系统是将高级生理驱动仿真技术与仿生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医学模拟教学系统。它包括人体模型、电脑、显示器和各种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模拟人的外形与真人相似,并能在电脑的驱动下实时模拟不同性别、年龄及疾病状态的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当接受静脉给药、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吸氧或静脉置管等操作时,模拟人的生理指标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HPS系统主要涉及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护理学、急救医学和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学与考核,用于评估医学生理论与临床技能综合素质。在欧美,医学生在HPS上的考核结果是决定能否进入临床的权威指标。

又 讯 近日,郑州大学眼底病研究所在郑大一附院成立。据郑大一附院眼科教授介绍,眼底病的水平和实力代表眼科医疗机构在眼科界的地位和品牌。该眼底病研究所成立后,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不断强化专家团队协作,系统地开展眼底疾病的诊治、研究和预防。近期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为复杂眼后段外伤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研究、黄斑病的治疗、高度近视的病因及防治研究、遗传性眼底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选与治疗等。

市六院“联姻”省人民医院

本报讯(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黄 增)市六院近日与省人民医院签约建立协作医院关系。

根据协议,今后将充分利用双方医疗技术、设备资源,使优势互补、叠加,促进医疗工作协同发展,开展院际之间医疗协作关系;省人民医院对市六院进行技术支援,定期或不定期派专家到该院查房、讲座、疑难危重病人会诊,为疑难危重病人转诊提供便利条件,优先安排住院、检查;不定期派出卫生下乡“科技大篷车”在市六院举行大型义诊活动,免费接收该院进修人员,为该院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提供帮助等。

同时,近年来,随着综合力量的增强,该院综合救治能力不断增强,不仅限于传染病方面,日前该院急救站院前急救全科出诊开通。

市骨科医院成立足踝外科

本报讯(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李 晖)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日前成立。这是我省继洛阳正骨、黄河医院外第三家成立足踝外科的医院。

资料显示,人的每只脚有26块骨头、20多块肌肉、100多条肌间韧带,穿不合适的鞋进行运动都有可能造成足部的各类损伤,但由于我国足部医疗机构较少,很多人都忽视了足踝疾病。市骨科医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足踝部的各类创伤、炎症、肿瘤等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上千例的临床经验。

该院足踝外科涵盖了足踝的创伤、畸形、骨关节病、软组织慢性损伤等各种足病,拥有40张床位,配备了1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及6名硕士研究生,并依托北京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国内一流医疗机构,建立河南省足踝外科培训基地,培育更多更专业的足踝外科医生,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市二院义诊 受益群众达两万人

本报讯 (记者 丁友明 通讯员 尹 歌)去年,市二院积极响应“万名医护送健康”、“健康大讲堂”活动,共开展社区义诊活动近百次,服务百姓2万多人。

去年,通过“健康大讲堂”活动为载体,该院以科普讲座的形式,先后走进了我市绿云社区、长江路社区、科学大道社区等几十个社区、机关和院校,为百姓答疑解惑,宣讲健康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院长孙世龙表示,本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态度,情系百姓健康,生活可以这样美好”的宗旨,医院组织专家志愿者利用周末到社区、敬老院开展义诊活动,目的是要专家大夫走进群众身边,提供主动服务。

串联质谱技术筛查31种遗传病

本报讯 (记者 赵 佳 通讯员 朱高峰)近日,郑大三附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在全省医疗机构中首家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可为新生儿和儿童进行31种遗传代谢病的筛查,使遗传代谢病的发现率大幅度提高。

按规定,我省只对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共3项遗传代谢病筛查。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主任赵德华介绍,目前已发现各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有1000余种,全球新生儿的遗传代谢病总发病率约为1/500。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遗传代谢疾病是能被筛查出来的,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筛查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可达1/2000~4000。筛查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婴儿出生72小时后,从足跟采集两滴血就可检查。那些已出现症状但临床上查不出病因的孩子也可检查。

本报记者 周 娟 通讯员 郜继恩 陈亚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