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蛇 趣
蔡京与宋“四家”
《白领理财日记之玩转钱规则》
乐坛
鹤羽春霄去 鹅翎恰俨然
lh3127
lh2c104
lh2c11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鹤羽春霄去 鹅翎恰俨然

——游广西鹅翎寺记

王建章

鹅翎寺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城南3.5公里处一座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山洞里。据《荔浦县志》记载:“岩(溶洞)有两层,高百丈,第一层有石状如鹅,洞中滴水如乳。石刻题咏甚多。旁有小洞名龙岩(溶洞),每遇荒年,祷雨辄应,八景中曰‘鹅翎应祷’。”明朝诗人刘大业描绘道:“遥睹鹅翎恰俨然,果如人语不虚传。羽随黄鹤春霄去,形在白云深洞眠。五岭翱翔踪已回,四时还往影堪怜。几回把酒闲登眺,疑遇岩中采药仙。”这大概就是鹅翎寺寺名的由来。

鹅翎寺在我国南方属于名寺,始建于唐代,距今一千多年。据《六祖坛经》记载:唐代高僧六祖惠能大师曾到鹅翎禅寺隐形传经数年,六祖惠能大师德高望重,研修佛道,种善根、积善行,开创了中国佛教光辉与成功的祖师禅,深得女皇武则天的赞赏。唐朝神龙元年武皇下诏书,礼请六祖惠能大师到朝廷供养,并奉送磨纳袈裟和水晶钵,并令韶州刺史为其修造寺庙,赐六祖惠能大师旧居为“国恩寺”。六祖惠能大师圆寂后,其舍利至今仍保存在广东韶关南华寺供广大信众敬仰朝拜。因此,鹅翎寺得此机缘而在海内外名声大振。关于鹅翎寺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宋绍兴三年(公元1162年)夏天大旱,禾苗枯死,村民在岩内筑台祈雨。始时,红日炎炎,热风袭人。待焚香祈祷时,突然岩顶雷声大作,顷刻间大雨从天而降,继而遍及全县。秧苗得生,百姓得救,于是人们感念苍天依岩建寺,也就有了今天的鹅翎寺。

听着这美丽的传说,行进在这座古寺里,一下子拉近了天与地、神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感受到天宇间一种从未有过的温馨。鹅翎寺是顺山循洞而建,在第一层大洞里筑有大雄宝殿,置释迦牟尼佛诸神像。洞口上方有一钟乳石形如鹅自高空而落,栩栩如生。洞之深处有一乳石状如神龙,龙鳞隐约可辨,而且见身不见首和尾,还配有龙床。陪同我们的一位僧人介绍说,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惨遭毁灭,岩洞成了存放炸药的仓库。沿着阶梯步入第二大溶洞,洞内建有观音殿,塑有观音像,洞中岩石呈玉色,晶莹闪亮,再配以各色灯光,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在洞壁的右上方有一小拇指粗细的孔,幽深莫测,谓之“出米洞”。相传,此洞原来只有米粒般大小,能出米,每餐按在寺中吃饭人的多少出米,人多多出,人少少出,不多不少刚好够吃。后来有个贪心之人,用凿子把洞凿宽,想让它多出米,结果反而一粒米也不出了。在观音殿的右侧有一小洞,称“小龙岩(洞)”,洞口上方刻“龙洞”二字,两侧刻有一副对联:“松鳞变化身成玉;石骨开张颔有珠。”洞壁上的龙鳞清晰可见,洞内两颗龙珠圆润可爱。后洞又有一联云:“洪洪福福地;空空洞洞天。”可谓游人感受的高度概括和美好愿望。在鹅翎寺游览之际,正逢主持释圣果法师带领寺里僧人和信众午时诵经之时,他们一个殿一个殿地诵,一个洞一个洞地诵,因为寺院处于半山腰,每迈出一步不是登高就是下低,在整个寺院转一圈诵一遍经,决不是轻松事。我就发现有些体质差的人满脸是汗大口喘气,但仍念念有词,十分虔诚。

1988年,台湾大法师释若晖回乡探亲,将其多年供养得来的80多万元善款捐给鹅翎寺,世界体操王子李宁和父亲李世波等也捐出巨资,再加上县政府拨出专款,鹅翎寺才得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修复。新建了两栋僧尼住宿楼房、三宝殿、文殊殿、观音殿、玉佛殿等。释若晖大师(俗名黄茂宪)是荔浦县人,今年90多岁,他主张佛事人员要爱国、爱民、爱教,救民于火、救难于危,深得海内外僧众的爱戴。现任鹅翎寺住持释圣果(俗名黄带勤)毕业于福建佛学院,是释若晖大师的侄子,深得大师的真传,在佛界有很高的威望。

参观完鹅翎寺,正逢寺里午斋,陪同我们的那位僧人邀请我们用斋,因为行程安排紧张,只好告辞。在返回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大悲阁柱子上那副楹联:“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在;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生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越想越难悟真谛,难道佛界与凡间都是如此费琢磨?我默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