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我市今年计划招商引资超1600亿元
张珂:为居民办事最幸福
弓小芳:把群众诉求当“军令”
我市建全省最大
农产品交易中心
三环快速化北三环
主线桥梁年底通车
郑州街头还有人露宿吗
市政协向各民主党派
工商联通报工作情况
五乡镇被重新确认
为国家卫生城镇
新密档案工作
跻身全国先进
要闻简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爱救助联合行动”期满
郑州街头还有人露宿吗
救助站既提供住宿,也帮着联系找活干
走上街头的救助人员为流浪人员披上军大衣。岳天宇 摄
中央媒体报道郑州

人民日报记者 曲昌荣

【核心阅读】

为期一个月的河南郑州“关爱救助联合行动”刚刚结束。该行动力争“不让一个人露宿街头,不让一个人冻死街头”。

记者夜间在郑州街头采访,以往“人气最旺”的露宿地点,已看不到流浪人员,他们“都住进了救助站”。

。如何把临时措施顺利转化成长效措施,仍然需要探索。

2012年11月末,在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桥下,一名农民工的冻死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救助的极大关注。12月5日,郑州市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关爱救助联合行动”,调动多个职能部门,力争“不让一个人露宿街头,不让一个人冻死街头”。

现在,行动期满,临时措施是否还将持续下去,如今住在救助站里的流浪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情况如何,街头真正实现“零露宿”究竟还有多远,记者调查三天,一探究竟。

记者街头采访未见露宿者

1月4日傍晚,气温已经达到零下10摄氏度,记者再次来到曾经“人气最旺”的郑汴路与中州大道桥下,不见一排排地铺,见到的只是被打扫干净整洁的水泥地面和停在一旁的一辆电动巡逻车。而就在一个月前,雪花飘洒中,几十个“军大衣”蜷在角落里的场景还让人记忆犹新。公交调度站的工作人员指着已经用铁栏杆封闭的一大块空地告诉记者,接近一个月没有人在这里露宿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几公里外的中州大道与农业路交叉口,发现桥下两侧曾经聚集露宿人员最多的区域,一侧铺满一地花盆,另一侧也用栏杆封闭。环卫工人赵大姐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这儿的人“都住进了救助站”。

最后,记者来到郑州市人口流动性最大的火车站附近,沿着二马路与解放路“扫街”,同样没有见到一位具有显著特征的流浪人员露宿一旁。

这些曾经露宿街头的“桥下居民”去向何处?

记者来到了位于解放路桥下的郑州市二七区临时救助站。走在这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共有150张床位的临时救助站里,记者看到几乎每个房间都住满。

在一个标准化、8平方米的6人间上下铺中,记者见到了正准备搬出的商丘籍流浪人员马秀英。攀谈中记者得知,她是远嫁山东后不堪酗酒丈夫家暴跑到郑州流浪的。她坦言,来救助站时她由于半个月没找到活儿干,已经两天没吃饭了。现在,她已经找到了一个陪护老人的保姆工作,准备出站。

二七区民政局副局长贾金全介绍,由于背靠火车站,流浪乞讨人员和拾荒人员占据了被救助人员的70%,由于人员是流动性的,每天住在这里的稳定在110人左右,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救助1230人次。

救助站帮流浪者找活干

“我住在桥下就是等活儿方便,特别是夜活儿,一次都能给个200多元,住在救助站是不冷,但我怕没活儿干。”1月5日,白天依然回到中州大道农业路桥下等活儿的中牟农民张相乾讲出了很多零工的想法。

记者发现,虽然临时救助站解决了桥下露宿人员住的问题,但目前对他们的务工帮助却显得力不从心,每天早上又回到桥下等活儿还是农民工打零工的首选。

“我们正在尝试将救助站的职能延伸,打造救助、服务一体的临时劳务市场,从长远上解决零工人员滞留桥下的问题。”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松庭表示。

王松庭解释,现在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零工群体,是存在市场需求。一方面用工方需要,例如货车在晚上临时卸一车沙,就直接到桥下喊人,省去了许多劳务成本。而另一方面,打零工的农民工大部分都是赶着农闲时节来城里,(下转第二版)

(原载《 人民日报 》2013年1月10日13 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