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刘庭杰:让家乡父老过上好日子
BRT环线道路病害集中修整
七旬老太打零工资助贫困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
0115黄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刘庭杰:让家乡父老过上好日子
刘庭杰手指的地方,是他曾经居住过的窑洞。

本报记者 王红 文 李焱 图

他,是一位基层村干部,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

从白手起家,到执掌亿万财富。他的心里始终有着同一个梦:“我要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

就是这样一句质朴的承诺,他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为梦想坚守了25年,最终,从小富“万元户”实现了大富“万元村”。

他就是登封市大冶镇老井村党支部书记刘庭杰。

1964年,刘庭杰出生在登封市大冶镇老井村,在家排行老五。

那时候,老井村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土地贫瘠,粮田荒芜,道路泥泞,没有电,没有水,村民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生活。

由于缺水,全村300余户人家的日常人畜用水都要从邻村担取,村里的小伙子连媳妇都娶不上。村里还流传着一句话:“老井吃水贵如油,好小伙娶不来赖媳妇。”

不但没有水,老井村还没有高压线,村民家里连电都不通,村里的道路连毛驴车都跑不动,村小学破烂不堪,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

“对我来说,吃饱成了童年时期最大的奢望。”刘庭杰回忆说。

为了找吃的,刘庭杰和小伙伴一起爬树,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下巴磕破了,他捂着伤口,没掉一滴眼泪。在他心里,贫穷的疼痛要比流血更加难以忍受。

为了吃饱饭,初中毕业第三天,刘庭杰就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打工之路。

在几年的打拼中,刘庭杰的商业头脑逐渐显露出来,他把登封的煤炭贩到周口等地,再把当地的西瓜拉回登封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富起来的“万元户”。

家乡的贫困记忆始终触动着刘庭杰。正因为如此,就在村里人对他艳羡的时候,年仅24岁的刘庭杰竟然走起了“回头路”。1988年,他毅然决定回村,当选为老井村村委会主任,两年后,又担任了老井村村支书。

这个决定也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家人也是非常反对。这回,刘庭杰没有沉默,他说:“光自己富裕了,看着村里的乡亲们还在受穷,我吃得再好也不安心。我有信心,也有能力带领家乡父老过上好日子。”

1992年,刘庭杰办了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他筹资30万元,打了一眼256米的深水井,让几辈缺水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接着,他又筹资数十万元对本村学校的房屋进行改造并建了新的教学楼,使村中150余名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组织村民修筑环村公路3.8公里;筹资100万余元改造架设了村中高压线路;全村道路全部铺成了水泥路和柏油路,崭新的村卫生所、村委会办公大院也相继建成……

“既然回来了,乡亲们又信任我,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改变乡亲们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富起来,这样才对得起乡亲们和我自己。”刘庭杰说。

作为一村的带头人,刘庭杰多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他到处跑项目、跑资金、订规划。

在刘庭杰的带领下,昔日破败不堪的旧山村焕然一新,从没水、没电、没路、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穷山村,一跃成为如今人均收入突破1.2万元的富裕村。

身家数十亿的刘庭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他心里时刻装着养育他的这一片乡土、这一方乡亲。

他为家乡建设频出大手笔,资助困难学生、帮助困难群众、为灾区捐款……积极践行着一位基层村干部和民营企业家的责任。

据统计,近年来,他个人和他所领导的公司已累计向社会捐款2865万元,用于慈善、助残、助教、扶贫、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

2012年2月9日,他又出资200万元发起成立了河南嵩岳爱心基金会,以扶贫、救孤助残,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为宗旨,面向社会开展献爱心公益活动。

同年4月,他又出资1亿元,为乡亲们免费建新型农村社区。整个社区占地400亩,共建设14栋住宅楼,今年春天,老井村将旧貌换新颜,全村400多户村民将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上有暖气、有热水、有图书馆、有娱乐中心的新社区。

为啥要为他人付出这么多?刘庭杰的答案坦诚而笃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我感觉很满足、很快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