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际国内新闻 上一版3
郑哲敏王小谟获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关注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和马里战事
欧盟批准军援马里
美国派遣军事训练人员
女航天员刘洋夫妇等30个
家庭当选“和谐家庭·幸福榜样”
中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
突出军事色彩有悖和平
巴反腐高官拒捕总理
南苏丹伦拜克发生枪战
杭州之江大桥建成通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预警机”
郑哲敏王小谟获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记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
王小谟院士
郑哲敏院士

郑哲敏王小谟获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8日在京举行,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郑哲敏院士和王小谟院士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奖金50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以上奖项每年评审一次。

此生唯愿尽“力”报国

“爆炸”,这个听起来威力无边的词,让人很难与这位笑容可掬的88岁老人联系在一起。

他是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郑哲敏院士。18日,他登上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这是郑哲敏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回国前,导师钱学森对他的叮嘱,也成为他人生的主线。

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一个下午,力学所操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烟散尽后,一片薄薄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小碗。

这个爆炸成形实验让时任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并将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交给了郑哲敏。

爆炸力学,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有这样的称谓。而在1955年回国前,郑哲敏连炸药和雷管都不曾见过,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务。

那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两弹一星”研制,由于加工工艺落后,火箭里面很多形状特殊的关键零件很难制造出来。

郑哲敏接到任务,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经过3年努力,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并和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技术要求很高的火箭零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看得更深一些、更远一些”

求学时,郑哲敏遇到了两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他的大学老师钱伟长和博士生导师钱学森。

“他们教了我很多科研精神、研究方法和做人的原则,让我终身受益。”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的郑哲敏始终对两位老师心存感激。

郑哲敏多次到大西北,看到大片黄土或戈壁滩遇到大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冲毁铁路和房屋。他心里感到不安,经常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经过长期思考和调研,他提出了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组织开展了环境和灾害流体力学研究。

在他的倡导组织下,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是比别人看得更深一些,更远一些。”学生兼同事洪友士说。

“搞科研要经得起寂寞”

年届九旬的郑先生现在每天时间安排很紧凑。“我起床后自己洗衣服、晾衣服,把做家务当做锻炼,上午到力学所上班半天,下午在家上网至少两个小时,天气好就出去散散步。”

总结自己长寿的“秘诀”,他说:“主要是多走路,不大吃大喝,睡觉基本正常,看病‘勤快’。”

与他相处40多年的同事陈维波认为,郑先生长寿的最大秘诀是“心理健康”,心无旁骛,从不在乎名利。

郑先生说,搞科研更多的时候很苦、很枯燥,要经得起寂寞。

闲暇时候,先生喜欢看一些哲学、科学史的书,听一些“不太热闹”的音乐,最喜欢巴赫和贝多芬。

新华社记者 吴晶晶

小谟大成

——记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小谟

雷达、预警机、中国电科……自从50年前走上国防科研这条路,这些神秘的词汇就和王小谟紧密相连。

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主席把大红的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王小谟手中。

台下掌声雷动。人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共和国“预警机之父”的崇高敬意。

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主动策划,与十几位老专家深入酝酿,希望自主研制预警机。

自主研制预警机,谈何容易?技术行不行?能力行不行?许多争论和质疑纷至沓来。

王小谟不顾各方质疑,详细整合十几年的研究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最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了一边国际合作、一边自主研制预警机的漫漫航程。

合作研制期间,王小谟受命担任预警机工程中方总设计师,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是世界首创。同时,他坚决主张并且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当外方迫于国际压力单方面中止合同时,他部署安排的国内同步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做出了预警机样机。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预警机之父”的“雷达人生”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型预警机带领的空中梯队以及地面雷达方阵首次公开亮相,令全世界雷达领域的同行为之惊叹。

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因为在这些成就与惊叹的背后,有他在雷达界半个世纪的付出与心血。

作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50年来,王小谟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主持研制出多部世界先进的地面雷达,并引领我国实现了从地面雷达向空中预警指挥机的飞越,为推动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在王小谟自主创新精神的感染和培育下,我国雷达领域的一大批年轻专家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

科学家的精彩“票友”生活

游泳、登山、唱京剧、拉胡琴……枯燥严谨的工作之外,王小谟是一个懂得享受生命的人。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去体验生活带给他的精彩。

王小谟坦言,最喜欢梅兰芳的戏,尤其喜欢《宇宙锋》。大学时,他就是校京剧团团长、也是摩托队成员。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他把那京腔京韵唱得悠扬婉转,胡琴拉得如泣如诉。一曲《苏三起解》《杨门女将》,曲牌正宗、演奏老到,在那时而委婉悠扬、时而快板激昂的演奏中,我们再也找不到平日里奔波忙碌的王小谟,似乎坐在面前的是一位艺术家。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王小谟仍坚持在科研一线,依旧拥有和年轻时一样爽朗的笑声,岁月没有侵蚀掉最初的快乐,反而更滋生出从容与豁达。

新华社记者 顾瑞珍

郑哲敏院士

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18日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至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郑哲敏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作出贡献。他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为我国相关武器的设计与效应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力学基础。他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

郑哲敏培养了大批力学领域杰出人才。他现在仍致力于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关心着力学学科和国家相关重大工程技术的发展。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王小谟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小谟,18日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小谟,男,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了我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实现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跨越式和系列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使我国国防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

王小谟历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是总装备部科技委特邀顾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