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基尼系数提示了什么
花钱租男朋友
不如花在父母身上
不想戴灾区帽子是惰政作祟
抢的是腊八粥
丢的又是什么?
真叫悬
消弭官员复出质疑
须正“本”清“源”
不污染环境
应成为新的道德准则
让站着回家者
享受半价有何不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污染环境
应成为新的道德准则

不污染环境

应成为新的道德准则

连日来,面对雾霾天气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应急”,媒体报道和专家分析不绝于耳。然而,无论是暂停几座工厂生产,还是限制汽车出行,应急其实都应不了什么急,到头来还是只能看“老天爷”的面子。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遭受雾霾困境了,2011年年底不就有过一次?全国范围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普遍程度,已经说明此次的雾霾事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诞生了很多新的概念,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生态文明,说白了针对的都是环境问题。“先污染、后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条老路,现在来看,“先污染、后治理”成了一个无法摆脱的结果,我们仍然没有走出这条老路。

这既与发展本身带来的污染有关,也与一些污染问题不可预期有关。有的发展不可避免要产生污染,不在沿海地区,就要到内陆地区去,不在内陆地区,就要到偏远农村去;人决定不了天气,谁知道雾霾什么时候会出现,谁又知道其他极端天气会在中国的哪个区域、哪座城市出现?这就是说,环境问题充满了复杂性。

很多人在讲环境伦理、环境意识。国家的环保政策,社会的环保行动,环境的重要性被摆在了很高的位置。但是,这是要求,是理念,还没有变成人们心里坚定不移的价值基础。环保、绿色、低碳,这不是什么时尚,也不是什么潮流,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不污染环境、控制污染排放,这也不是什么神圣的责任,而是底线要求。

不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这是一般的生活习惯,不污染环境高于这样一般的生活习惯。当今时代,当下中国,只要我们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目睹环境现实,不污染环境都应当成为一种新的道德准则。

不污染环境成为道德准则,意味着哪怕政府要求发展,但你不能无所畏惧地引进污染项目,把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当成必要的牺牲;哪怕企业要赚钱,要产生污染物,但你不能把土地、山川、河流当成免费的垃圾场;哪怕你有钱买得到煤矿,但你也不能毫无节制地把一个个地方挖成窟窿,千疮百孔;哪怕一个人的生活再有档次、需求再多,你也不能把自然资源当成随取随用的商品库。污染环境的行为既会被法律制止,也应接受社会道德的评判。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如果说我们对哪些基本道德在引导和调整人们的行为,在捍卫社会的文明,那么在今天,我们就应当像看待十诫中的那些道德律令一样,看待污染环境,让不污染环境成为发展伦理、道德生活的基本内容。我们应当在人类的基本道德品质的目录中给它一个位置,让其深植于人的内心,经岁月流逝、时代更迭也不会更易。李 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