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去年全省财政
七成用于民生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挑大梁走前头作表率
谱写中原经济区建设新篇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谱写中原经济区建设新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及今年主要目标任务

本报讯(记者 李娜 张乔普)“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省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突出扩内需、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四个着力点,较好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昨日上午,在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郭庚茂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后五年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现代化建设再上一个大台阶,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三化”协调发展。基础支撑条件基本完备,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初具规模,开放平台、发展载体更加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基本完备,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为突出。

在未来五年发展的基础上,再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以上,力争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强化开放带动和改革创新

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继续把对外开放作为应对复杂局面和破解各种制约的综合性战略举措,更加注重招商质量,推动开放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好效果发展。突出专业化集群式招商。开展集群招商;利用第八届中博会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平台招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题材效应,形成雁阵效应。拓宽开放领域。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拓展外需市场。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

持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探索走好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鼓励引导就近城镇化;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的体制机制。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构筑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强化中原城市群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加快郑汴一体化,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引导产业在不同层级城市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发挥郑州、洛阳等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复合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

持续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并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优势行业扩亮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服务业。着力承接转移、促进集聚、打造品牌;强化郑州物流中心地位,繁荣金融主体,实施旅游精品工程,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积极发展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功能作用,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3万亿元;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搞好经济运行调节。继续实施“稳增长促转型保态势行动计划”,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加大投入,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培育发展100个左右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再解决600万以上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再实现11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持续培育战略竞争新优势

大力推进基础能力建设,促进战略优势加快提升,增强长远发展后劲。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以郑州为中心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郑州航空枢纽、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坚持人才强省战略,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计划,全年培训技能人才300万人以上。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信息化与“三化”融合发展、同步发展。

强化文化强省建设

持续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进发展的作用。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塑造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挥中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打造美丽中原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过程,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原,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舒适生活环境。加强资源能源节约,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强环境保护,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开工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项目。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开工建设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强化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

持续构建和谐中原

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会管理服务网络。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