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0版:新闻时评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月子水”击中 市场监管软肋 生完孩子讲究坐月子,饮食起居都要注意。过去的传统是喝红糖水吃鸡蛋,现在富裕了,人们保健的要求高了,于是,一些专门针对产妇的新鲜产品也层出不穷。比如,近年来流行的“月子水”,就是坐月子期间喝的水,虽然价格不菲,但功效宣传得挺神乎,说是可以增加营养还能健美瘦身,因此受到不少产妇的追捧。(1月20日央视网) “月子水”的神奇之处并不是拿矿泉水加上虚假宣传,用噱头包装包装就变成天价,而是忽悠你消费上当,你却拿他没有办法。“月子水”被媒体曝光之后,造假原因一般归咎于三点,即商家无德、监管无力和消费者偏听偏信,而除此之外,消费者面对不良商家无计可施的局面,却少有人关注。“月子水”被曝光后很可能销声匿迹,却无妨此前他们挣得盆满钵满。即便监管亡羊补牢式地跟进,商家也早已逃之夭夭。 在商品和服务高度社会化的时代,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需求,有时候超过普通人的认知水平。这要求产品制造者承担起码的社会责任,而这样的责任仅依靠商家的道德自律,显然是靠不住的,这一点在食品安全领域早已被证明了太多次。 而时下的部门监管总是滞后,一方面依靠单纯的行政手段,在庞杂的行业领域中,管理不能单纯依靠有限的人力。同时,过低的行政处罚标准,在丰厚的非法利益面前,让违规成本与收益不对等,根本遏制不住虚假牟利的冲动;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对有关行业的依赖,从根本上让消费者缺少对其的信任,很多时候只能吃哑巴亏。 一言概之,“月子水”的神奇在于它有得以滋生的“神奇”土壤,即消费者在消费中还缺少权益维护的刚性机制,与商家相比在消费法则中处于极不对等的低位,商家欺骗牟利,消费者不能通过主动的手段,让商家付出可以匹配的代价,也不能让自己得到充分的赔偿。 由此可见,让“月子水”之类的不再神奇,需要改良虚假商品非法牟利的社会土壤。一方面,需要提高消费者在消费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对提供消费的商家诚信予以从严约束,大力提高违规赔偿成本;另一方面,开放权益维护的法律途径,把更多的消费关系从行政调节下放到民事法律调节,通过利益的杠杆撬动民间法律服务机构参与维权和市场监管,给予无良违信商家以最直接有效的惩罚。 新 文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