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资讯
遗址公园将开建
郑韩故城换新颜
黄帝故里拜始祖
祈福迎新过大年
节日漫谈
老年秧歌队 扭出夕阳红
biaozhik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节日漫谈
贴春联放爆竹包饺子贴年画

春节民俗

文化知多少

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这对于炎黄子孙来讲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它意味着旧年的结束,也象征着新岁的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辞旧迎新”。

春节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可是,对于当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春节的一些民俗文化慢慢地被人们淡忘。

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除了知道过年会有“压岁钱”外,其他却知道得很少。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过年的传统文化: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人们通过工整、对偶的春联来刻画和描述时代背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愿。倘若不是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的人是不可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春联的。一副大红春联贴挂在家家户户门前,的确为春节增添了不少喜气儿和年味儿。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除夕夜全家吃完团圆饭,放爆竹,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包饺子

以前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粉角、馄饨、扁食等。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皆宜,贵贱无分。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

走在大街上,我们看到道路两旁早已挂上鲜红的中国结,市民办年货、买对联……他们喜迎新年的热情越来越高,蛇年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浓。

本报记者 边艳 高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