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日新月异郑州 增光添彩河南
郑州发展“日新月异、增光添彩”,要继续“挑大梁、走前头、作表率”
卢展工:
集体出行可预约公交
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
郑州12中摘得两金八银
500件爱心衣物待领取
九旬老人的节俭与慷慨
6000张“爱心面卡”明日义卖
郑州日新月异1
郑州日新月异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他们呵护了受助者尊严
日新月异郑州 增光添彩河南
郑州面馆老板染癌患 食客、网友、媒体一同发起“全城吃面”

人民日报记者 曲昌荣

“老板,来碗刀削面!”“我们要3个小菜,4碗刀削面。”

1月28日晚8时,河南郑州西郊的李记卤肉刀削面馆生意兴隆。屋里几乎水泄不通,屋外新增的6张桌也全部客满,一些人就站着等位。

一家普普通通的面馆为什么这么火爆?皆因患癌面馆老板“来我店里吃碗面”的呼唤,给素不相识的人们平添了冬日里的一把火。

面馆老板发帖求吃面

去年10月,这家面馆老板李刚被查出患了骨肉瘤,手术治疗费需要20万元。李刚结婚后和妻子井小敏卖了4年烤串,才于去年7月盘了这个面馆,谁知生意还在赔钱的市场磨合期,他就遇到了这档事。

陷入绝境的李刚在网上发出一个求助帖:“最近查出得了骨肉瘤,很是沮丧。我的家庭不是很好,开了个餐馆,在西郊居住的群友,闲暇外出吃饭时,可不可以来我家吃碗面?”

李刚的帖子贴出几天时间,就在百姓中掀起波澜。食客、网友、媒体随即发起“全城吃面”行动。

如今,到面馆吃面的比肩接踵,记者在现场看到,屋外的一张小桌坐了5个人,上前一打听,这5位食客分属郑州的5个单位,有律师、教师、杂志编辑、公务员和宾馆管理者,下班后他们相约从四面八方来这里会合。

在电力行业工作的3位男士已经空等半个小时了,记者问他们急不急,他们笑呵呵地说:“我们一点也不着急,亲身感受一下社会的温情,我们心里充满了感动。”

爱心市民吃面多付钱

从焦作、禹州赶来的网民,就为吃上一碗“爱心面”。39岁的郑州市民袁海军高位截瘫,25日那天,妻子推着他专程来到面馆献爱心。还有一些人来到面馆后,并不全是为了吃面:一位客人饭后离开,服务员收拾台面时发现碗底下压着500元钱;网友赵诣来不及吃面,直接捐了2000元;郑州爱心顺风车网友自发筹款逾6000元;在收银台,时不时听到拿整钱的顾客说“不用找了”。

看到食客太多,一些志愿者主动过来当起了面馆的“伙计”,他们有的担任传菜员,有的擦桌子、搬板凳,有的记账。

久违的见面语“你吃了吗?”重新回到郑州网友的口中。郑州一家纸质媒体在25日进行报纸义卖,所得善款全部交给李刚。一家广播电台决定,将赠送给李刚面馆一个价值54万元的广告时段,欢迎爱心企业以任意价格买断,只要能够补齐李刚的手术费用。

受助夫妇恳请莫捐款

“从去年7月开张到李刚患病的3个月时间,每天营业额不超过1000元,现在每天的营业额都在万元左右,最高达到13200多元,是过去的10多倍。”井小敏说。目前李刚夫妇已经挣到了约6万元钱。

井小敏告诉记者,她曾经满含热泪对捐助者说:“我们无以回报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只能卖个‘良心面’来报答大家的好心了!”

李刚也告诉记者,他没有想到这个帖子会产生那样强烈的反响,这件“奇闻”印证了“世上还是好人多”的中国传统美德。

他和妻子也商量了,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希望不要再捐钱了,只要到他们面馆吃碗面就是对他们的支持。他们会记住社会的温情,如果将来他们有能力,也会把这种温暖传递下去。

井小敏诚恳地说,面馆不接受捐款,对于“强行”捐款,他们尽量一一登记以便将来奉还,对于无法登记的,会转捐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转载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13版)

爱惜“吃面慈善”的种子

李智勇

慈善的“2.0版本”是,进行物质上的救助、行动上的帮助时,兼顾受捐赠人的尊严和感受。甚至还要在精神上进行帮扶,帮助受赠者建立、坚固自立自尊之心。

郑州,“组团吃面”感动一座城。岁末,这件大众自发的爱心行动,确实让人眼红心热。

感动之余,有心人开始琢磨:这不是简单的好人好事吧?里头似乎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呢!

有人看到了慈善方式的进步。行善,还不落一行善的名儿,受助者实际受益而尊严无损,这好啊!

方式改善当然不错,但更难得的是,它背后还蕴含着慈善意识升级的端倪。

什么是慈善?相信很多人张口就会答:舍钱给东西呗!

好些年前,我曾在村子里搞过一次小调查:您眼中的慈善是啥?乡亲们的回答就是这样:“给东西”、“给钱呗”、“帮俺娃上学”……

这当然是慈善。但似乎可以称之为慈善的“1.0版本”,即:物质上的施舍、行动上的帮助,这当然有意义。过去灾年施粥,那是活人无数的大善事;现在匮乏地区,最有效的帮助也离不了物质和行动。

但是,就现代慈善发展的要求而言,慈善还有个“2.0版本”:进行物质上的救助、行动上的帮助时,兼顾受捐赠人的尊严和感受。甚至,还要在精神上进行帮扶,帮助受赠者建立、坚固自立自尊之心。“嗟来之食”式的慈善,哪怕给得再多,也不足道。

慈善意识升级背后,更可贵的,它还折射着社会心理的进步。

放在社会伦理中看,慈善是建立在人与人平等基础上的互爱。虽有穷富授受之别,但助人者不高于人,被助者不低于人。善,源于我们的天性和良知,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内在要求,它不应求回报,它付出即是得到、本身即是目的,此外不应有别的目的。

明明自己拿钱资助这病人,却非要压在碗底下偷着给——这里头,没有“恩主”、没有精心组织出来的蜡烛、歌曲、感谢词,只有平等而互爱的人,可这是多么优雅的姿态、多么高贵的举止、多么现代的精神啊!

应该重视这些升级版本的“种子”,并把它们散播开去。这或许是这个爱心故事带给社会的普遍性启示。

(转载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13版 本文有删节)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