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强化“三大主体”工作 推行“三大机制”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作表率”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站位“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牢牢把握“抢抓机遇、持续求进、突出提升、务实发展、创新惠民、积极作为”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编制实施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并大力推进“三大主体”工作,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14亿元,增长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06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1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90亿元,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6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12531元,增长13.4%。 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新型城镇化强力推进 城乡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 “两环十七放射”开工建设总量达70%以上,十条市域快速通道中郑汴物流通道、南三环东延、四港联动大道、国道107线、郑新快速通道新郑段建成通车。国家、省、市三级交通项目完成投资263亿元。生态廊道绿化面积完成36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六旧九新”片区改造启动项目302个,三环以内177家市场完成外迁23家,启动外迁25家。四类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60个、合村并城社区98个、新型农村社区68个、新市镇25个,建成安置房800多万平方米。畅通郑州建设扎实推进,京广高铁全线通车,郑州东站建成投用,京广快速路一期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20条,新建停车场367个,新增停车泊位7万多个。三环快速化工程、高速路出入市口、南水北调跨渠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城区道路大修、排水管网改造等市政工程有序推进,南部热源厂正式运行。郑东新区实现“十年建新城”目标。城市组团加快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成造林22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067万平方米,文博森林公园、西流湖生态公园(北区)建成开园。PM2.5监测启动运行。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结构调整效应持续显现 投资2268亿元、开工建设了211个省市重点项目。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国机集团、华强电子、海尔产业园、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格力电器等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1家,郑煤机集团、华北石油局超100亿元,宇通集团超300亿元,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超1000亿元。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增长26%,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全年服务业投资实现2127亿元,增长26%。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扎实开局,龙湖金融中心首批签约16个金融项目。华南城、金马凯旋家居CBD等项目开工建设,方特欢乐世界、二七万达广场、王府井百货等项目建成运营,中石化郑州分公司、丹尼斯百货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70万吨,实现“十连增”。“菜篮子”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全面启动。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0亿元,5家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深入实施 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成功举办了第18届郑交会、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第四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全年会展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099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实现外商直接投资34.3亿美元,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产业招商成效明显,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5个。出口总值完成202亿美元,增长1倍以上。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启动。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2%,增加值增长29%。专利申请量增长32%,专利授权量增长45%。国家技术发明奖实现零的突破。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落户郑州。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全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512亿元,增长2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3%。民生“十大实事”基本完成。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解决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幼儿园96所,新增市区中小学优质学位5万个、幼儿园学位2.5万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整村推进年度任务,扶贫标准提高到3000元,比国家和省定标准高700元。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批优质医疗资源项目投入使用,“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已覆盖全市800多万城乡居民,全国首家启动实施“居民健康卡”,新农合经办机制改革“郑州模式”全国推广。入选国家首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完成。深入开展“社区管理年”活动,社区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颁布了郑州市妇女儿童十年发展规划,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我市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民主法制和社会管理持续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治市。积极建立以网格为载体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平安郑州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公民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档案、史志、气象、地震、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工作成效明显。 全市生产总值 5547亿元 增长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614亿元 增长17% 固定资产投资 3561亿元 增长23%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606亿元 增长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90亿元 增长15%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24246元 增长12.2%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531元 增长13.4% 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强投资、夯基础、调结构、求提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总要求,强化“三大主体”工作,推行“三大机制”,抢抓机遇,持续求进,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左右,出口总额增长25%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1%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 2013年九大工作任务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郑州都市区建设,按照“一主三区四组团、36个重点产业集聚区、27个新市镇、183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的空间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深入推进畅通郑州建设。确保年底前轨道交通1号线投入运营,2号线一期主体结构完工,开工建设1号线二期和5号线,力争轨道交通二期工程获批。加快建设“井字+环线”快速路网系统,确保年底前三环快速化工程主体完工。打通主城区断头路20条。新增停车泊位5万个。新建、改建县域路网500公里。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主城区15个片区和“一河两岸”整街坊整片区有机更新改造,以三环内批发市场、工业仓储、行政事业单位外迁为抓手,启动“六旧”片区改造项目22个、“九新”片区项目160个。完成50家市场外迁,启动30家市场外迁。加快商业综合体、地铁站周边、新建小区等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中小城市。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工业七大主导产业规模,加快建设八大千亿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铝、食品、家居、品牌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重点行业行动计划,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力争全年工业项目投入达到1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七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9000亿元。围绕“一枢纽十中心”建设目标,大力实施“3551”工程。加快建设华南城、格力电器仓储等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发展现代物流业,筹备建设中原物流网,争取年内开通直通欧洲铁路班列、澳洲全货机货运航线。加快国家级商贸中心建设,力争将二七商圈打造成为千亿级商圈。力争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0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增速达到10%以上。突出抓好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0亿元。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136”工程、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工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市级龙头企业达到410家,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继续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切实抓好 “菜篮子”工程,开发新菜田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8000亩。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新增农村自来水用户6.5万户,建设小型水源工程5000个,解决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生态乡村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种养殖规模生产,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进程,加快40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建设。 全力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围绕“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加快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加强实验区规划与郑东新区、经开区、新郑市、中牟县等区域相关规划的衔接,统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机场高速扩建、上街机场改扩建、双湖大道东延、新老107连接线、S102东段工程、四港联动大道南延等重点项目,打通综保区与主城区“四纵四横”联络通道,完善实验区陆路交通集疏网络。启动航空货站和实验区3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着力引进高端产业项目。大力发展航空偏好型产业,重点承接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项目转移,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优先发展航空货运,继续推进与俄罗斯空桥、UPS、国货航等货运航空公司合作,力争新开货运航线7条。坚持“区港联动、区区联动”,提升新郑综合保税区辐射带动效应。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推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六统一”工作机制,建立“规划统一管理、土地统一收储、用地统一转让、补偿统一标准、收益统一分配、工程统一建设”的工作机制;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郑州新区套合,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推行“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注重在发展主战场培养使用人才。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准备工作,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统筹推进国有企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瞄准国内外500强、大型央企和主导产业前20强企业,着力谋划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的产业项目。重点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国际货物集疏中心,扩大出口规模,加快申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研发中心建设等行动计划。 不断加强文化建设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加快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加快推进中原网二期工程建设,不断净化网络环境。扶持报业传媒、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支持中原报业传媒集团、新华书店等国有控股企业发展壮大,扶持一批文化优势品牌做大做强,继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展示郑州城市品牌。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建设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加快推进现代传媒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快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城市体育设施,积极申办第九届城运会。 努力打造美丽郑州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气化郑州”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自来水、车用燃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扎实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PM2.5监测治理,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强贾鲁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牛口峪引黄调蓄工程、邙山输水干渠复线工程,完善城市水源保障体系;完成龙湖蓄水、象湖开挖等生态水系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努力构建以道路景观绿化、河渠两岸绿化为骨架,以大面积生态林、公园、游园建设为重点,以庭院绿化、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拆墙透绿为补充的都市区生态体系;加快推进郑州树木花卉博览园等15个森林公园、10个“走进森林”示范园及西流湖公园南区、南环公园、雕塑公园二期等大型综合公园建设;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营造生态林10万亩以上,建设花卉苗木基地2万亩以上。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环境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亿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低收入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市区新建、改扩建30所中小学校,全市新建、改扩建86所公办幼儿园。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五险合一”进程,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补助标准,筹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扩大福利服务保障范围,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三房合一”,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4.5万套。实施“健康郑州人”计划,全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持续完善网格化管理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继续探索完善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不断扩大网格化管理成效。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健全源头预防的矛盾排查化解体系,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分类管理、达标升级、示范创建,大力开展煤矿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校园校车安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支持驻郑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建立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新机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注重发挥工商联等社团作用。继续做好统计、审计、人防、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史志、气象、地震、档案、社科和支援新疆哈密等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提高行政效能 努力建设“为民政府” 始终把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进一步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行政监察,大力推进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转变工作作风 努力建设“务实政府”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大力精简会议活动、文件简报、检查评比、迎来送往,真正把精力用到谋发展、抓落实上。深入开展争创“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努力打造一支作风硬、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务员队伍。 自觉接受监督 努力建设“清廉政府” 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人民更有效监督政府,使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