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郑州两会视觉影像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青山碧水写辉煌 务实重做谱新篇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青山碧水写辉煌 务实重做谱新篇
——来自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发展报告

核心提示

旅游是什么?旅游是城市活力之源,城市是旅游发展之基。旅游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自然和谐之美,还能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业协调发展。在郑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漫漫征程中,文化旅游业正凭借天生的绿色环保、复合型产业优势成为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

在郑州,以弘扬黄河文化为目标,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正在以大项目为引领,不断开拓创新,务实重做,深挖黄河文化内涵,为郑州文化旅游业力塑更多新亮点。我市“两会”召开之际,记者走进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深刻感受到这家老牌风景区的强劲脉动。

大黄河撑起大旅游

“黄河之滨——中国郑州”。我们一次次看到央视为郑州打出醒目字幕,作为黄河儿女,无比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海内外华夏儿女更是跋山涉水来到高达106米的炎黄巨塑前,找寻自己的心灵坐标。

回望黄河风景区走过的艰辛历程,我们会发现,从邙山提灌站到黄河游览区,从黄河风景名胜区到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一次次精彩的转身、一行行坚实的足印,折射出这颗黄河明珠的夺目光辉。

黄河风景区始建于1970年,时称邙山提灌站,主要负责郑州市区65%以上的城市源水供应和沿线农业灌溉用水。在城市供水的基础上,景区逐步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内较早的风景区之一。1981年3月,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郑州市黄河游览区管理处, 2002年10月更名为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为理顺管理机制,2009年7月更名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从这几次更名,我们可以触摸到这家老牌景区与时俱进、不断超越的强劲脉搏。

曾几何时,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有的地方连野草都长不起来,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今,这里早已是苍山翠绿,碧波清流,林木葱郁,鸟语花香。这些巨变,凝结着景区建设者和成千上万市民的心血和汗水,更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大项目引领大发展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凭借团结创新、务实重做的扎实作风,黄河风景区铿锵走来,留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4月18日,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塑像举行盛大的落成庆典;2009年年底,景区被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4月17日,展示我国当代最高书法艺术成就的景观碑刻大观园——黄河碑林开园。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发展引领大突破。2007年4月18日,经过20年运作建设,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标志——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塑像在黄河风景区隆重举行落成庆典。滔滔黄河奔流东去,极目苍穹,慈祥智慧的炎帝与威严刚武的黄帝并肩而立,见证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至此,被国内雕塑专家称为跨时最长、题材最宏大、建筑过程最复杂的炎黄塑像巍然屹立母亲河畔,为华夏儿女树立起永恒的心灵坐标。

如果说炎黄巨塑落成是景区大发展的全新起点,随后几年,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黄河碑林建成开放、成功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多个喜事、盛事,则让这个老景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大思路开启新征程

来到黄河边,众多海内外游客惊异于这个老景区的变化。背依巍巍邙山,望黄河滔滔东流,俯瞰华北大平原,一片苍茫。放眼望去,你会聆听到5000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参观过炎黄塑像的不少炎黄子孙,都发出如此感慨。在一次次的拜谒中,他们感受着“一条血脉万古流,巍巍炎黄是源头”的凝聚力。在黄河地质博物馆和黄河碑林,众多游客沉醉在浓郁的黄河文化氛围中,久久不肯离去。

在变化中孕育希望,在希望中朝着新目标奋进。昨日,在我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驻地,市人大代表,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雒国栋认真研读着政府工作报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满怀信心地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一目标为我们景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雒国栋告诉记者,目前,郑州黄河滨河公园下位规划编制正在紧张推进中。今年,该景区将加快推进百位历史名人像等文化项目工程进度,同时通过3至5年的努力,力争把景区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申报国家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及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本报记者 成 燕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