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短信里的春天
《见证莫言——
清晨,行走在雾中(外二首)
打包
诗的断想
qhq2c43
qhq2c4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见证莫言——

莫言获诺奖现在进行时》读后

唐寅飞

离莫言获诺奖有一些日子了。但诺奖热并没有散去,而是在这个特别寒冷的冬天里燃烧了一把熊熊的烈火。

莫言有着传奇性的经历,他所谓的丰富想象力跟他传奇性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这种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少年的苦难,对于莫言的身体是一种磨炼,对他的写作却是一份天才式的素材。莫言故乡的传奇故事,也是他小说中重要的素材,莫言自称是用耳朵阅读的作家。莫言1976年入伍,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那以后莫言再不用为了填饱肚子而奔波,让他从一个旧式的中国农民蜕变出来,军艺生活给了他写作上的训练与素养。经过军艺生涯,他又回到高密东北乡,这么一个经历,使得高密东北乡成了他写作的乐土。可以说莫言的丰富想象力是来自于高密东北乡深深的泥土之中,来自于大地的土壤之中。他的作品充满着乡土气息,曾被称为“寻根文学”。表现手法上,莫言的作品充满着魔幻色彩,瑞典学院对莫言的评价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这是对莫言作品颇为恰当的一个评价。莫言是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作家,莫言的获奖,给中国社会各界带来了巨大的反响,在好评如潮的同时,人们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北京师范大学谭五昌教授主编的《见证莫言——莫言获诺奖现在进行时》收集了国内关于莫言获奖消息公布到莫言从斯德哥尔摩领奖回来这段时间的信息,对莫言获诺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追踪式的关注,汇集了诸多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的精英、翘楚与新锐人物对于莫言话题的及时评议,见解深刻、丰富、多元,言说者的评价立场、角度各不相同,全面而完整地呈现了莫言及莫言获诺奖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