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理性看待央视名嘴“扎堆出走”
铁路改革,以市场思路平衡效益公益
教育,须以价值观铸魂
“八项规定”跑不过“公款旅游”
“城南行动”
要善用“市场的手”
献血与评优挂钩
有损公益本色
定制酒,该寿终正寝了
允许一次性筷子存在
就应做好监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献血与评优挂钩
有损公益本色

献血与评优挂钩

有损公益本色

3月16日,江苏省血液中心主任孙俊称,该省血液紧张的局面在3月份都无法得到缓解。由于血液供应缺口大,南京一家大医院一天内停开了17台择期手术。据其介绍,江苏即将出台规定,单位如要申报文明单位,其无偿献血率须达到18%。(3月17日《现代快报》)

说起供血紧张,以前一般只出现在春节、暑假等假期时间,而这几年,供血紧张的情况,已不限于节假日。很明显,这种“常态化”的出现,与国人献血率不高紧密联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国家为了维持足够的血液供给,需要1%~3%的人口参与献血。而据统计,我国2011年人口献血率只有0.9%。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也正是在此语境下,时常曝出一些医院因血液供应缺口大暂停部分手术。但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从来就不缺少善心,也不缺少捐献的热情,最稀缺的是安全、高效的捐赠渠道和公开、透明的善款使用保证制度——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广大市民连夜排队献血就是最好明证。眼下,很多地方遭遇血荒,表面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公民献血不够积极,但深层次原因则是社会信任缺乏。在“用血浇花”“无偿献血高价用血”“献血后感染疾病”等多个事件的相继曝出,伤害了公民的献血热情,这与郭美美事件之后各地红十字会受捐额锐减,是一个道理。

正因如此,通过与评优挂钩绑架人们去献血,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要知道,早在前年北京市卫生局就规定,在推动团体献血量与地区精神文明考核相挂钩工作的同时,无偿献血情况也将作为高校师生评优考核指标。然而,北京“血荒”并未因此得到根本缓解。原因很简单,《献血法》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如果将献血情况与单位评优考核挂钩(单位很可能通过一些手段强迫员工去献血),既违法,又违背了自愿原则。

笔者认为,无偿献血是一项慈善公益活动,而慈善的本质是公民的自发行为,非自愿的慈善,则背离慈善本意。将献血情况与文明单位评优挂钩,无益于从根本上解决“血荒”,反而可能异化无偿献血这一爱心活动,它容易导致两种极端,一是部分人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坚定不献血;二是一部分人为了评优,不顾个人身体状况,非自愿地参与献血——事实上,献血对象也有着特定群体,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献血,如果一个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参与献血,最终却因此而影响其评优,这显然也有悖公平。

从根子上解决“血荒”,关键是要保障献血用血的信息畅通透明。例如,献血和用血的各项成本以及所涉各个环节的全程透明,并尽量体现其公益属性。唯有如此,才能打消公众焦虑,让公众放心地献爱心。此外,为鼓励广大公民积极献血也需要一些技术支持,例如针对街头献血,可以设立一些比较固定的献血屋,改善献血环境,不能让人们献血热情因为天热、刮风下雨等天气因素而受到影响。 黄作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