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交通之窗
“风后岭”之变
基层风采
爱心捐款救助尿毒症患者
2013年新郑市中招
体育考试办法公布
新郑荣获全国法治
县(市)创建先进单位
新郑动态
“游客满意,我的心愿”
“环境整洁,俺就高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风后岭”之变
——走转改·走进革命老区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刘佳美 高 凯

编 者 按

新郑市曾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境内现有49个行政村属于革命老区。为了促进老区脱贫解困和加快发展进程,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年来以“老区优先、重点倾斜”的原则,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情系老区,尽心竭力,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本期起,本报将推出“走转改·走进革命老区”系列报道,报道该市老促会在助推老区经济建设中的工作。

“现在的生活跟过去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近日,记者在“走转改”媒体走基层活动中,来到了曾属于皮定均革命根据地的风后岭村经整体搬迁后所在的新址,原风后岭村党支部书记吴付国激动地对记者说。

吴付国告诉记者,以前的风后岭村,位于新郑市海拔近800米的具茨山上,是一个“老牌”省级贫困村。由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沙石裸露,水资源极度贫乏,和该村所有村民一样,吴付国一家的生产生活方式非常落后,家里一年的收入仅有几千元。

2006年,新郑市决定对风后岭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扶贫,将其与该市辛店镇北靳楼村合并,通过以富带贫的形式,共走富裕道路。2008年春节前,吴付国一家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住进了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北靳楼新农村,通过发展林业、养殖业,现在家里一年收入能有几万元。

吴付国一家生活的变迁,是风后岭村人生活巨变的写照,也是北靳楼村携手风后岭村共建新农村的缩影。

两村“人合地合,合二为一”的合并模式,打造了扶贫搬迁的成功范例。风后岭村整体并入原北靳楼村后成为新北靳楼村的一个村民组,原北靳楼村为风后岭村村民每人筹集了0.7亩耕地和每户不少于156平方米的宅基地,而风后岭村所有土地成为合并后的北靳楼村集体土地,两村村民享有同等待遇。

搬迁后,原来的两个村实现了双赢。北靳楼村在接纳了风后岭村村民的同时也拥有了风后岭7000亩的山地,迅速扩大了发展空间。同时,新北靳楼村村民共同拥有了开发具茨山旅游业的大好机遇。

并村后如何齐心协力携手发展奔小康?大家像当年皮定均革命根据地的前辈们一样,迎难而上,因情制宜地制定了 “四业驱动”的发展战略。

2006年以来,北靳楼村的产业历经四次递进和飞跃,逐步形成了“四业驱动”、共同富裕的新格局。围绕农业调优,促进第一产业,扩大传统优势产业——林果业,成立嫘祖苑畜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马养殖业;2006年以后,转向以服装为主的加工业;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两村合并后,又紧紧抓住郑尧高速穿境而过,具茨山黄帝文化和国家森林公园强势品牌等契机,已使北靳楼村重点发展起集百果野采、原始家炊、窑洞居住、实景演艺为一体的嫘祖沟度假休闲区。

走出大山的风后岭村,经历五个年头的发展,终于实现了从脱贫、温饱,到逐步走向富裕,群众的幸福度不断提升。

物质上实现了人均收入、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数量的增加。生活方式上实现了大转变,告别了石砌窑洞、茅屋房,住进了二层别墅楼,用上了天然气、太阳能等。用上了安全自来水,“吃水不再难”;汽车开到大门前,走的是宽阔平坦的幸福路,“行路不再难”;村民免交新农合参保费,小病就医不出村,大病到卫生院就医不足两公里,“就医不再难”;适龄青少年全部就近读书,享受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免费教育,“上学不再难”;开门店、搞运输、养殖、打工、办工厂、增收门路多而全,“增收不再难”。

如今,两村村民正和谐相处,安居乐业,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迈步前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