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郑·新农村 上一版3
咱身边的“气象局”
沼气“春病”
巧医治
多措并举抓好
早防春季小麦
病虫害
种植苗圃 走绿色致富路
“物联网技术”给力大棚种植
上过央视的村医马闯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咱身边的“气象局”

本报记者 刘佳美

“这个是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这个是测风速风向的,还有那个是测雨量的……”在新郑市城关乡王刘庄村万亩示范田的气象监测站旁,该村支部书记王顺兴指着监测站内一个个仪器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

据王顺兴介绍,这是新郑市继大枣气象科技示范园、龙王乡邮政万亩示范田后建立的第三个农业气象科技实验示范区。建立监测站,实时对示范区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大田墒情和光合辐射等农业气象要素进行监测,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防御灾害的能力。

记者跟着王顺兴又来到了位于该村村委大院内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在服务站门口,两个宣传栏的内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看到其中一个上面详细记录了近期水分、温度、湿度等数据,另一个上面则写着近期农业生产应注意的事项。当记者问到这些数据具体是如何收集时,王顺兴神秘地向屋内指了指:“进去你就知道了。”记者好奇地跟了进去,刚走进服务站,记者就看到醒目的LED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气象和土壤水分等信息,王顺兴说:“这些信息都是气象局通过外面的气象监测站监测收集得来,然后通过这个显示屏实时发送回来,我们再把这些信息通过村内喇叭和门口的宣传栏宣传出去。”王顺兴还说,对于这些抽象的数据,他们会根据相应的种植季节整理成农民能够看懂的农事小提醒,而且气象部门也会在灾情多发期,根据收集的这些信息,专门到村上指导农民们生产作业。

记者从气象信息服务站出来时,刚好看到一位村民拿着一个小本儿站在宣传栏前认真地写着什么,记者走近一看,原来他正在抄最近的农事小提醒。在问到这个气象服务站的作用时,他说:“你也知道,以前我们农民种地就是‘看天吃饭’,‘风调雨顺’了就‘五谷丰登’,遇见‘旱涝风冻’,那就只能干瞪眼了。但是现在有了这些仪器,我每次路过都会看两眼,有大风、大雪来之前,它会提前预警,啥时候该浇地,啥时候该播种,它说得一清二楚,这估计就是电视上常说的‘农业现代化’吧,哈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