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快水生态建设 构建水生态文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快水生态建设 构建水生态文明
人水和谐共生 尽享自然之美

水文化是水生态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水文化底蕴深厚。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寓意深刻的大禹治水、河图洛书、楚河汉界、贾鲁治河等传统特色水文化都彰显了我市水文化的底蕴和丰富内涵。

建设水生态文明,需要构建有影响力的水文化体系。我市将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挖掘水文化,摸清传统水文化遗产内容、种类和分布情况,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手段和技术,保护好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水文化遗产,把绿城郑州特色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同时,通过建设郑州水文化博物馆、水文化公园等形式,广泛传播水文化,让水文化与市民零距离,感受郑州水文化魅力,陶冶情操,让水文化力量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下一代,营造独特的水文化氛围,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水生态文明,需要你我共同参与。保护母亲河、爱护水源地,节约用水,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自觉行动。我市还将开展倡导水生态保护志愿者行动,通过征集水生态保护志愿者,引导志愿者开展绿色保护行动,监督不文明行为,传播水生态文明理念。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水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引领者,通过一点一滴传播水生态文明理念,为共同把我市建设成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而努力。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对于强化生态之基,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正确认识我市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差距、科学规划、不断完善提高,在创建过程中,更需要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申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高举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旗帜,统一思想,迅速行动,齐心协力,投入到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行动中来,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让百姓感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实惠,尽享水生态建设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成为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郑州”离不开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环境,更需要你我共同参与。让我们一起行动,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环境,尽享自然之美!

加快水生态建设 构建水生态文明

人水和谐共生 尽享自然之美

郑州市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同时郑州也是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和首批国家节水型城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我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我市积极响应水利部开展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要求,申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探索符合我市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建设节水型社会 全国推广“郑州模式”

郑州是一个水源型和水质型并存的缺水城市,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78m3,不足全省的1/2,不足全国的1/10。长期以来,为从根本上破解制约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大局考虑节水型社会建设,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并举,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并重,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5年,郑州市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以来创建效果明显。目前郑州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0.36 m3,万元GDP耗水量下降到40.5 m3,大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下降到158L,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9月21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选择在郑州召开,“郑州模式”被水利部在全国推广。水利部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总结郑州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是:建立了与中部崛起战略区核心城市相适应的综合节水范式。他们并对我市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工业节水减排体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战略相适应的农业综合节水模式、建设与能源原材料基地定位相适应的矿井综合利用系统、建设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乡循环型生态水系、建设与多水源统一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的先进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城市河道金水河景观

被誉为“水域靓城”的郑东新区,湖水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这得益于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系统的调养。丁友明 / 摄

5

加强水生态保护 营造水生态环境

建设水生态文明任重道远,不仅需要从基础设施上改善水环境,更需要从水文化建设、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付出不懈努力。水生态文明创建的过程,也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样,是全民参与的过程、文明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水生态建设给我们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带来变化的过程。

在建设水生态文明工作中,我市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任长江介绍,目前我市生态水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没有改变,生态水系水源仅靠黄河水源地调度,不像合肥的巢湖、云南的滇池等城市水域,是天然湖泊有丰富的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改善,让水生生物自然存活和繁衍,才是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佳标志。我市生态用水来之不易,更要加强节约保护,所以,我市还应不断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把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回用到园林绿化、城市河道生态用水等,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为扩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利用效率,我市将沿三环敷设中水管网。工程完成后,中水将为“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绿化及沿线河道景观用水提供充足水源。

长期以来,影响我市生态水系水质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污水和雨水混流进入河道,造成河流污染,直接影响着生态水系的水质,水质差也直接影响着市民的亲水娱乐。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截污、治污工程。2012年11月15日,郑州市生态水系截污重点工程之一——常西湖截污工程(贾鲁河及西流湖区域中原区段截污工程)建成,困扰西区居民十几年的西流湖上游污水大面积排放到湖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该项工程共收集了西流湖流域38个村民组、19个自然村、共约2.39万常住人口的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全长11km,日平均收集污水量8000吨,最大收集量可达13000吨。收集的污水排入西三环城市污水管网,避免了流入西流湖污染湖水。同时,一系列截污工程也在陆续建设,随着雨污水分流,我市生态水系水质也将得到改善。

我市还将通过建设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根据计划,将加强西南山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按照“管、造、退、补、封”并举的思路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实施贾鲁河河流廊道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通过实施引水工程、河道内源整治及清淤工程、河道外源减排工程、滨河生态护岸、滨河人工湿地修复工程等构建亲水景观,体现人水和谐理念,真可谓“一条锦带串玉珠,百里贾鲁添生命”。届时,沿贾鲁河水系支流将会有十七里河苏庄人工湿地、十八里河刘湾水库人工湿地等十几处人工湿地,逐步提高水的自净能力。随着黄河水脉生态廊道系统、中心城区生态水系连通与水景观打造等工程的实施,我市水生态保护水平和质量将大大提升,百姓亲水生态环境也将大大改善。

4

建设水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郑州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也对我市水生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我市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按照水利部和河南省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要求,积极申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我市提出以“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郑州”为目标,以增进全社会水福利、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题,以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及涉水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主线,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生态文明水平。通过努力,将把郑州建成水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先导区和示范区。

通过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使我市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形成“一网为基、山水两脉、多水互济”的健康水生态系统,实现“水生态、水景观、水安全、水利用、水管理和水文化的文明目标”。从而为把郑州建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3

加快建设生态水系 促进人水和谐

郑州曾因河而兴,在老郑州人眼里七里河、金水河、熊儿河、贾鲁河等十几条河流纵横交错,水清景美为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随着岁月流逝,河流干涸和污染已成不争事实。那些淡出老郑州人记忆的美景,随着郑州生态水系的建设,如今正成为一幅新的蓝图,从纸上跃然映入眼帘。

2006年6月初,郑州市按照“循序利用,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优化配置”理念,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黄河水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启动了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2007年12月《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通过郑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郑州市决定投资33亿元建设水系工程,工程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实施。2010年4月29日,十八里河、十七里河、金水河、熊儿河4条河流的正式通水,郑州“水通水清”的生态型水系雏形初现。根据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我市有关河道生态水系建设中,尽可能保留原河道的自然形态,湿地、浅滩、河心岛将构筑“人水城和谐共处”的生态格局,充分体现集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和水经济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思路。这样既满足河道的防洪功能,又利于河道系统的生态建设,通过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对保护河流的自然形态、维护河流生态、提高河流美学欣赏功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市生态水系规划,以郑州周边6纵6横12条河渠(6纵是指索须河、金水河、熊儿河、七里河及其支流、十八里河和支流十七里河、潮河;6横是指枯河、贾鲁河、魏河、东风渠、南水北调总干渠、规划南运河)、7中5小12座水库(7中是指唐岗水库、丁店水库、楚楼水库、河王水库、常庄水库、尖岗水库、后胡水库等中型水库;5小是指刘沟水库、郭家嘴水库、刘湾水库、小魏庄水库、曹古寺水库等小型水库)、3个湖泊(西流湖、龙湖、龙子湖)、两块湿地(郑州黄河湿地、中牟雁鸣湖湿地)为主线,涵盖城市周边1010km2水域面积。规划实施后,全市水面面积将由11.4 km2增加到33.5 km2,人均水面由3.9m2增加到6.5 m2。通水后,实现河湖水景辉映,森林水域交融,碧水蓝天与绿色城市融合,人水和谐共生。

目前,郑州生态水系建设已累计投资18亿元。经过几年努力,我市已完成了近期建设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六纵六横三湖”的河网体系,水系规划内各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城区生态河道景观雏形初现,基本实现了“水通、水清”的规划目标。

2

严格水资源管理 坚守“三条红线”

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为此,我市结合郑州市实际,以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开始探索建立“三条红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总量控制制度,强化取水约束机制。按照需水管理理念编制了《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建立了全市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向各县(市)、区下达了总量控制指标,初步建立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严格取水许可管理,以水定发展,通过水资源论证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执行和监督检查,使总量控制制度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全市建立起覆盖各行业、各地区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计划下达、节水水平评估等环节用水定额管理。按照节约用水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强化重点用水单位节水监督管理,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定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和纳污总量控制指标。完成重要河流水库水功能区基本情况调查和水功能区监测评估体系建设任务,加大水质监测力度。按照主要水功能区达标目标要求,完成限制排污总量年度分解,并逐级分解落实,逐步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率和限制排污总量双控制。

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准确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划定水源地及上游保护区范围,减少面源污染,杜绝污水排入。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多途径涵养地下水,加强地下水补给。基本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相适应的三大监控体系。建成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监控信息平台,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水资源监控能力,支撑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

郑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

温馨提示

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3月22日~28日)

活动宣传主题“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6

构建水文化体系

宣传水生态文明

ZHENGZHOU DAILY

专 版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编辑 曾艳芳 校对 宋院红

电话 67655632 E-mail:zzrb5271@vip.163.com

4

本报记者 孙志刚

1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