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连 载
趣妙的弥勒佛联
《我赢定了:鲍威尔生活和领导的艺术》
中原春声
农耕图
多彩的清明
陈国祯书法
大地回春(国画) 庞 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6

有生以来第一次在车里睡觉,四周的车窗能直接望见夜空,满天亮晶晶的星星眨着眼睛,细沙一样的银河带看得清清楚楚,远处连绵的雪山,近处绿色的湖、造型奇特的岩石。队旗在车顶上呼啦啦地飘动。真的感到很好玩,比睡在城里五星级宾馆熨帖多了。

车侧是三毛的黄色帐篷,车后是苏东橘红色的帐篷。与我并行的是东升的战骑,由哥送给他的大毛毯,他声言,归张姐专用。苏东在北京三夫户外买了一个帐篷,送给我,我不愿意睡在车里,就可以住帐篷。朱纲还送给我一件红黑羊绒户外上衣,是我穿过的价格最高的装备。有这么多好队友,像众星捧月般待我,我真是太幸运了。

睡前,苏东过来问:车窗要不要开个缝?

他的建议是有道理的,曾有很多在车里睡觉、窒息而死的先例。

我说:“不开缝能不能把我闷死?”

苏东道:“别开空调,不能。”

“那好,就不开缝,万一下半夜变了天,该冷了。”

夜里没变天,但温度下降,腿部冻得发麻,又把大衣盖上。

因为总是有点担心,翻来覆去,不能进入深度睡眠。这样也好,就不至于发生意外。

早晨起来,脑袋忽悠忽悠的,脑仁子晃荡。我知道这是正常反应,会逐渐适应,对自己很有信心。

三毛第一次上高原,反映重些,晕晕沉沉,有点像感冒的症状。

苏东从后备箱拿出炉灶,开始做方便面。放在外面的矿泉水都冻成冰棍了,幸亏车里有备,矿泉水往锅里一倒,锅上立即就挂一层冰碴。

苏东边做边教我和三毛使用油气炉。那是一个简易的炉具架,旁边有可更换的油气盒,用来烧水煮饭都很实用。

我声言,明早我来做饭,苏东主打开车。

这时,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小马,6年前我们一起走川藏线、新藏线,每到一地,小马立即生火做饭,当我们扎完帐篷,一张小桌上已经摆出好几道菜,吃得我们心花怒放。户外旅行多么需要小马这样的多面手啊。

早餐后,集体处理垃圾,先堆在一处烧,残渣再挖坑掩埋掉,这是成熟的户外旅行者必需的。

再见了,骆驼山,我们悄悄地在这里扎营,又悄悄地离开这里,一丝痕迹都不留下,就像风从这里轻轻吹过,只带走了我们的美好记忆。

驴卷风

10月17日 ,出发时间推迟了半小时——9点半,因为早晨做饭、收拾帐篷很紧张。

车一开,手台也开了,这是车队沟通的最好平台。

东升说,今天是我们穿越的第二天,昨天扎营有点晚,吃饭贪黑,好在大家注意调整,高反都不严重,希望保持好心态,继续向快乐出发!需要注意的事情是,集合动作有点慢,这主要是预计不足,以为1小时就够,因为高原不能快速动作,做饭火也跟不上,时间有点紧张,如果再提前半小时就好了,下次宿营我们就有经验了。大家出来不易,都付出很大代价,完成我们的梦想是首要的,其他都是小事,要求大同存小异,咱们都是老板,懂得互相体谅。今晚的营地比第一营地海拔增加1000米,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东升的开场白很重要,看似唠叨,却起到给队员提个醒、浇浇“火”、敲敲警钟的作用。

他不止一次地说,找到好玩伴,比找对象都难!这种患难友谊要好好珍惜。

大家纷纷跟着表态,“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在团结紧张的气氛下完成穿越!”

翻越昨天经过的达坂,山路弯弯。行进在一片水道时,有拉水的大车挡住去路,说是要等待20分钟。

苏东跳下车,到旁边的水道上踩了踩,蹦了蹦,感到冻冰很实,上了车,一踩油门,1号车冲过狭窄的河道。坦途皮卡车的穿越能力让我折服,又冻又滑的陡坡顺利通过。

随后,其他车也都跟着过来。

一望无际的荒原烂石铺地,无垠的河流交错呈现。翻过一座丘陵,同样景色又被复制在眼前。怪异的云朵像史前有生命动物植物,悬在忽瓦蓝忽铅灰的天空。

雪花飘飘,看不清远方,像是在大海的波峰浪谷间颠簸。

海拔从4500米,上升到4700米,耳朵嗡嗡得像飞机起飞。

景色在不停地变幻,方才是老绿、深黄的秋色,这会变成了雪原雪山的冰雪世界,不出两个小时,从秋天穿越到冬天,再行进,又从冬天穿越到萌发着微绿的早春。

一片开阔地上,突然有风柱旋转着,缓缓移动,我兴奋地叫:“快看,龙卷风!”

苏东向那边膘了一眼,有点不谑地问:“龙卷风那么小啊?看没看过龙卷风啊?”

是啊,说是龙卷风,的确小了点,可那风柱直立地旋转着,不失一种壮观。这时,我又发现了两根差不多大小的风柱。我说:“那边一个,那边还一个!”

苏东见我不说“龙卷”风了,得意地说:“那不是驴卷风么?”

噢,苏东说得太好了。明明知道也不对,但它比龙卷风小些,这无人区又有那么多野驴,能够在这片领地兴风作浪,所以说是驴卷风,似乎更贴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