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郑州市园林局以生态郑州建设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立足于为市民创造优美的休闲环境,不断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市区建成区共建成公园61个、绿化广场25个、游园238个,培育出了3个国家重点公园和一批省星级公园。今年,还计划建成西流湖生态公园南区等3个市级大型公园、10个以上区级公园和20个游园。一座座公园像一个个大氧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为广大市民所喜爱。碧沙岗公园、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动物园,就是这些公园中的优秀代表。 郑州园林风采巡礼之一 碧沙岗公园海棠美 碧沙岗公园前身为北伐阵亡将士陵园,1956年改建为公园,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为郑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碧沙岗公园坚持以“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和谐文明、管理精细”为发展目标,把“丰富为民服务新内涵,构建和谐文明公园”的园林建设理念贯穿于公园各项管理中,绿地率达88.9%,绿化覆盖率达到94.3%,实现了管理精细、特色突出的目标,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省五星级公园和河南省首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 海棠为媒 花卉名片效应显 碧沙岗公园是全省最大的海棠种植集中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内海棠品种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50余个,地栽海棠数量增加到5000余株,盆景造型海棠达270盆,每年三四月间,海棠如霞似锦、摇曳生姿,蔚为壮观。 在市园林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09年起,碧沙岗公园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郑州市海棠文化节,随着形式、内容、规模、档次逐年提升,海棠文化节已成为郑州园林的一张靓丽名片。 中国公园协会常务副会长林芳友在参加郑州市第三届海棠文化节开幕式时,对碧沙岗公园充分发挥海棠种植优势,通过举办海棠文化节宣传海棠文化、开展学术交流、展示园林艺术、促进和谐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精细管理 世纪公园绽新姿 提起碧沙岗公园南广场,郑州人纷纷翘起大拇指,这里每一处草坪和绿篱内都像精工裁剪似的,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令人赏心悦目。作为市园林局确定的全市园林系统精细化管理示范单位,南广场已接待全国各地兄弟单位参观团近百个。 为了营造舒适的游园环境,碧沙岗公园实行全园精细化管理、打造精品亮点。大到植物的长势、造型、修剪,小到草坪的切边、树穴的规格,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使园内造型植物和绿篱模纹花带始终保持较为美观的景观效果。并对原有的木兰园、棕榈园、牡丹园、沉香园、月季种植中心等5个专类园进行了升级改造,给游人带来移步换景的惊喜。同时,按照国家重点公园和省五星级公园管理标准,对道路、公厕、座椅等硬件设施分阶段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和五角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工作。 由于亮点突出、管理精细,公园被推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检查团、国家园林城市验收团、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组验收测评单位,为郑州赢得了应有的得分。 惠风和畅 文明和谐满眼春 日前,年逾古稀的市民朱应照、李剑秋老夫妇寄给碧沙岗公园一封感谢信,上面写道:“每次到贵园散步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对贵园为市民营造的温馨舒适的游园环境深表感谢!” 这只是碧沙岗公园开展便民服务赢得的无数赞扬之一。为了让市民游园温馨舒适,公园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完善便民设施,在大门处及园内设置了指示牌、无障碍设施、导游指示图、便民箱等设施,在所有公厕更换了防滑毛面花岗岩,铺装了防滑垫,更换了塑钢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成立了由优秀党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的创先争优小分队,主动走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花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并在市民中开展植物品种识别、树木挂牌等科普教育活动。并通过开展“文明与美景争艳”活动、聘请义务监督员大力倡导和谐文明的游园之风。 近年来,碧沙岗公园发挥公园和谐文化阵地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碧沙歌团”、“中老年模特队”、“老年英语角”等群众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还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碧沙岗公园,不仅是省会的生态大氧吧,而且已成为百姓的乐园和精明文明的宣传阵地。 人民公园樱花艳 人民公园始建于1951年,1952年8月1日正式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市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公园。目前总面积28.36公顷,绿化率为83.2%,绿化覆盖率达92.5%。 经过60余载的励精图治,现在的人民公园已经成为市中心一座规划有序,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齐全,内涵丰富,景色宜人,游客满意,集现代都市生活所需与中国古典园林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公园,成为镶嵌在繁华闹市中的一颗璀璨“绿色明珠”。 闹市植物大观园 人民公园拥有280余种植物构成的完善植物群落,注重因地制宜,创造植物空间的景变、形变、色变以及意境上的诗情画意,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观园”。 “镇园之宝”老国槐。位于公园中心部位的“镇园之宝”老国槐,树龄已近170年,树冠直径达20余米。 “市树”法桐“发源地”。人民公园的法桐,还得从“抢”树苗说起。1954年,史隆甫任郑州市副市长时,南京市采购一火车法桐树苗,在郑州中转时,史隆甫协调,“截留”了一车皮,先栽到苗圃保活,1956年其中26株法桐正式移栽到人民公园老滑冰场(现莲花广场)周围。由于公园的环境适宜,管理精细,这批法桐一直保持良好的长势。目前,其中有一株胸径达119厘米,被公认为郑州市最粗的法桐。 水岸樱花多烂漫。每年4月间,在穿园而过的金水河两岸, 5000平方米樱花花团锦簇,樱花投映在水流中,水中之樱花与空中之樱花相映成辉。 日本浦和市和郑州市缔结友谊城市后,浦和市曾于1985年赠送郑州市樱花500株,其中300株栽植在人民公园,经历多年的补充和扩建,目前已有樱花450余株。 二公功德昭后人。人民公园保存有我市重要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建于民国时期的胡公祠和彭公祠,分别位于公园西门内和南门内,记载二人丰功伟绩,昭示后人。 休闲游憩的一方乐土 地处闹市的人民公园,作为离市民最近的大型公园之一,自开园以来始终是市民群众休闲的一方乐土,去年,公园游客量更突破450万人次。 每天从凌晨4点至24点,络绎不绝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享受着绿色平台带来的给养。常年活跃在公园里的有“中老年人模特队”、“公园歌友园地”、“戏曲大家唱”及“激情广场舞蹈队”等群众团体15家,绿树环抱中的惬意休闲娱乐,生动地诠释着生态文明和谐园林。 为打造文化内涵,使游客常看常新,人民公园十分注重园林植物的展出。连续举办了15届春季郁金香花展,近年更增加了金秋菊花展、夏季盆景展向游客展示了花卉与园艺技术、植物与文化、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和谐美”。每年春节举办的“郑州市迎春灯会”,大大丰富了市民春节的精神生活。 精神文明的靓丽窗口 多年来,人民公园坚持开展志愿服务和“扶残助残”、军民共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先后荣获 “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五星级公园”和“国家重点公园”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国内外盆景展等专业技术博览会,选送作品屡获大奖。 人民公园的“志愿者便民服务队”更成为广大游客熟悉的服务品牌。这个服务队自2010年6月成立以来, 除了主动维持游园秩序,清捡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解答群众技术咨询外,还在三个大门口设立了“绿城一叶”志愿服务站点,向游客免费提供针线包、便签、部分药品、开水、残疾人应急轮椅等,并走出公园,到机关、医院、居民社区开展园林帮扶活动,共惠及群众80000余人。 紫荆山公园紫荆香 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对话,生态与文化在这里交融,紫荆山公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细化的管理,成为中心城区的靓丽生态名片、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紫荆山公园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景观保护、绿地管养、综合管理等方面卓有成效,先后荣膺“省级文明单位 ”、“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三八红旗单位”、“河南省五星级公园”称号。 文化兴园 传承保护商都文化 紫荆山公园占地面积263亩,绿地率80.7%,绿化覆盖率达91.13%,是省行政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文化气息最浓的一处绿地。 紫荆山公园由省政府1958年为保护商代遗址而出资兴建,1964年对外开放,因园中有3600年前商代旧城故址(隞都)紫荆山而得名。位于园内紫荆山和南山两处露出地表长约一千米的古城墙遗址,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紫荆山公园在加强商代遗址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文化渊源、彰显文化内涵。在2011年10月建设人民广场时,由文物部门将原商城遗址剖面进行了处理,使游人既可在地面参观,也可近距离感受,可充分领略3600年来“城址不移,人脉不息”的悠久历史。 一园一景 营造都市湖光山色 建园以来,紫荆山公园不断提升整体品位,打造优美环境,营造出了繁华都市中的一片湖光山色。 经过错位规划和建设完善,三个园区形成了中国古商文化和现代园林艺术交相辉映、一园一特色的园林景观:东园水波潋滟,桃红柳绿,群山环抱,松柏葱郁;南园园林精巧,幽静淡雅;西园保留了原商代遗址紫荆山和原公园西湖的水体,是一个蕴含厚重古商文化的现代化广场,是市民集会、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紫荆山公园荟萃了丰富的园林植物品种,不仅形成了以苍松翠柏为主基调,各种花灌木点缀其间,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园林景观,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净化了城市空气质量。 绿润民生 园林服务细致入微 公园十分注重发挥为大众服务的功能,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自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过4次紫荆花展和荷花展,形成了紫荆山公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花展期间,景色宜人,游人如织,节假日人流量6万余人,假日高峰期可达16万人左右。 位于西园的紫荆山会展中心已经成为郑州最具人气、最有效果的展示场所,是企业树立形象、展示品牌的大舞台。 百日提升 园林景观历久弥新 经过不断完善、充实和精细化管理,紫荆山公园园林景观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公园拥有园林专业技术人员2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1人;技术工人106人,其中园林技师14人、园林高级技工72人。并建立了一系列园林管理规章制度,为实现园林管理科学规范奠定了良好基础。 去年3月以来,紫荆山公园按照市园林局的要求,积极开展百日整治提升活动,重新整理东园山体地形并栽植麦冬161980墩,改造了树穴和草坪,美化、硬化东园金水河岸边草坪750平方米,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完成了东园东湖和南园精品园的改造,新栽植紫荆104株、红叶加拿大紫荆24 株、樱花50余株,使曾经破败不堪的亭台水榭、游路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呈现出品位更高雅、生态更和谐的园林景观。 紫荆山公园已走出了一条文化兴园的光辉历程,正在向着打造更高品位、更富文化内涵精品公园的目标迈进。 动物园里动物壮 在繁华的省会郑州北部,一处绿树掩映的园子内百鸟争鸣,虎啸猿啼,奇异多姿的300余种3000多头(只)飞禽走兽在这里和谐共处,繁衍生息。 这就是动物的王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花园——郑州市动物园。 郑州市动物园始建于1984年,这年8~9月,市城建局组织了一批设计人员,和动物园筹建处工作人员一起到西安、北京、石家庄等地考察。之后,郑州市当时较有名气的几位工程师,特意为动物园设计了几套方案。最终,根据郑州市的经济、土地情况确定了一套方案,动物园正式开建。 1984年年末,动物园初具规模。随后,郑州市3大公园里所有的动物以及饲养人员均被集中到这里。 1985年初,动物园以十万元买下北京动物园自行繁育的大猩猩幼崽“尼寇”,之后,“尼寇”成为该园的“镇园之宝”。后来从四川租了一头大熊猫。10月1日,郑州市动物园正式开园。开园当天,两堵砖墙之间略显寒酸的大门外,人海如潮。门外拥挤的人潮使得收取门票仅持续了不足半小时。因担心发生踩踏事件,决定停止售票,开门放游客进园。 郑州市动物园地处平原,虽无天然山、丘陵,但依湖畔而建的人工山,有油松山、柿子岑、桂花山等,青山碧水,平湖驳岸。翠绿的草坪,清香的荷花,秀美的凉亭,生动的雕塑,风光景致无限清新绮丽。人工湖有大小6个,呈不规则分布,相互以桥涵相联,南湖为水禽的天堂,湖面鸳鸯成对嬉戏,天鹅游弋,佳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园内熊猫馆、河马馆、猩猩馆、象房等动物馆舍新颖别致,别具一格,既为建筑,又是一景,许多馆舍有室内外展厅,一年四季均可供游人观赏游览。投资近300万元,在国内内陆城市中率先建成占地60亩的野生动物散养殖场,吸引大批游客乘坐索道车观赏。 建园20多年来,市动物园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和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等工作成绩斐然。圈养动物由建园初期的20余种200余头(只)发展到如今的300余种3000余头(只),在全国城市动物园名列前茅,被评为全国十佳动物园。 郑州市动物园为让游客在中原能观赏到一些珍稀动物,除努力做好动物的繁殖工作外,还结合本地气候特点积极引进珍稀野生动物。在饲养的300多种3000余头(只)动物中,珍贵保护动物有大熊猫、东北虎、金钱豹、熊类、双峰骆驼、梅花鹿、河马、狒狒、鹤类、马鸡等雉类,不仅驯养较好,而且人工繁殖技术基本过关,既扩大饲养规模,又可支援兄弟动物园。另外,还有非洲象、亚洲象、大猩猩、黑猩猩、白鹳、冠鹤、企鹅等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里,平顶猴、食蟹猴、短尾猴及一些水禽类也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作为我省唯一一座专业性动物园,市动物园十分注重发挥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群众休闲娱乐四大功能,尤其是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继先后被命名为“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中小学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之后,2012年,又被国家科协评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该园开展的“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与鹤同飞”鹤类保护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及“2011暑期保护教育夏令营”和“2012暑期保护教育夏令营”等系列活动,让数十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生动的动物科普教育。 目前,市动物园正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强化科普教育。作为“引进来”的重要载体,市动物园正在酝酿建设一座专业的生物科普馆,在馆内设置科普知识授课室、标本展示馆、动物生态展示馆、动物标本制作室、科普多媒体室、现场体验室、警示教育室等,更加直观地传播生物保护知识,展示生物标本,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增加趣味性。而“走出去”,就是要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进行积极主动的科普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科普进学校”、“科普进社区”活动,免费向在校中小学生义务讲解科普知识,发放科普宣传资料。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