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葡萄园里萌生的治国精神
我是怎样快乐起来的
在电影圈放把“金扫帚”
数学家的辩护状
倾一生 做一事
傅莹——她从草原来
被邮局拒绝之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在电影圈放把“金扫帚”

田亮

程青松的人生信条是:“不走寻常路。”这句话,他是从头开始落实的:把左右两侧的头发各剃1/3,只留中间,还把剩下的头发扎起来——与其说是马尾辫,不如说是“扫帚”,一排短发条缕分明地立在那,让程青松极为自豪。

让他更自豪的还有一把“扫帚”——2010年,这位电影杂志主编仿效美国金酸莓奖创办了中国电影金扫帚奖,每年评选一次最令人失望的电影、导演和演员。

前3年,从未有人来领奖。而今年却出乎了所有人意料。3月3日,第四届金扫帚奖颁奖礼上,当主持人宣读完最令人失望导演由《王的盛宴》导演陆川和《河东狮吼2》导演马伟豪共享后,一如既往地随口问道,有人来领奖吗?一个女孩从角落里站起来,替马伟豪领奖。随后,《疯狂的蠢贼》制片人李明阳亲自现身,领取最令人失望的中小成本影片奖,并念了3分钟的检讨书。美国金酸莓奖从创办到有人去现场领奖,走了十来年,金扫帚奖4年,“比我预期的时间早了很多”。

程青松的工作室位于北京电影学院西侧的一个居民区内,既是办公场所,也是他的居住地。书柜上放着3把“扫帚”,一个和书差不多大小,另外两个手掌那么大。“大的是去年的奖品,两个小的是今年的。”程青松说着,又摸出来一兜小扫帚:“我们准备了很多,但只发出去两把,剩下的都用来打扫屋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金扫帚这个名字怎么来的?”记者问道。程青松说:“它有3层意义:第一,中国有句成语,敝帚自珍,我希望电影人珍惜自己的作品;第二,用扫帚能扫尘除垢;第三,扫帚在故事里是有魔力的,我希望得奖者日后可以乘着金扫帚飞翔。”

从放映员到专业影评人

刚出生时,程青松的名字是程闯,父母都是重庆的老师。快要上小学时,父母带他去看京剧《沙家浜》,程闯被其中的唱词“俺18个伤病员,要成为18棵青松”打动,自己改名为程青松。

后来,父亲调到电影院工作,程青松跟着他看了不少电影。小学时,在课本里读到地主把毒药倒进村口的井里,加害村民,他就问外婆,地主长什么样?外婆却说,她们村的地主对人还蛮好。“从那之后,我意识到,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随随便便相信。”

中学时,程青松的语文成绩很优秀,但不喜欢数学。1986年高中毕业,由于偏科,他没考上大学,只得在家乡重庆云阳县的电影院当了一名放映员,工作内容是卖电影票、放电影、在电影院内巡逻,一干就是9年。每天他都要放映至少3部影片,9年里他看了上万场电影。“这段经历对我进行电影判断特别有用,让我明白什么样的电影会满场,什么样的只有十来个人看。”他说。

程青松对写作一直没放弃,并在1995年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一篇中篇小说。也是在那一年,他因为文学特长,作为特招生进入向往已久的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期间,他创作出两个剧本:《莫斯科的爱情》和《生于1966》,都是对边缘人物命运的思考。

在大学里,程青松认识了姜文、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导演,经常与他们一起谈电影、聊创作。后来,程青松成为专业影评人。从2002年至2008年,他一直担任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总撰稿,2009年则成为金鸡奖颁奖典礼总导演。其间,他担任编剧的影片《电影往事》、《沉默的远山》分别获得夏衍电影文学奖剧本三等奖、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谈金扫帚:观众对烂片的看法惊人的一致

程青松很怀念当放映员的日子。“那是影评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思想界很激扬、澎湃的时候,像批评家朱大可就敢在谢晋导演最辉煌的时候,发表《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可近10多年来,整个氛围就不正常了:资本可以买断影评;制片商给影评人红包;影评人成了制片商的代言人……影评人应该是文化的看守者和督促者,而不是纵容者。”

程青松不愿“被收买”,他也不怕得罪人,接受采访时,“烂片”、“演得很假”这种词随时挂在嘴边。“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特别高,超过60亿元,但是电影口碑却很不好。”程青松说。为提升中国电影质量,2009年11月的一天,刚创办年刊《青年电影手册》的他,又提出创办中国最令人失望电影——“金扫帚奖”这个概念,并在第二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金扫帚奖颁奖礼。

金扫帚奖由两轮投票产生,第一轮完全交给影迷,再由数十位资深影评人、专家、学者等选出最终获奖者。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的话说:“金扫帚奖是与观众平行的一个奖,不受雇佣,不媚权势,不论亲疏。从电影文本出发,以专业的立场,独立的身份,以电影批判影响电影创造,是鞭策中国电影的一个奖。”第一届时,只有1万影迷投票。到第四届,已经有200万影迷参与。

摘自《青年博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