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4.20 芦山地震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黄金72小时内
生命搜救放在第一位
灾难中,那些动人的瞬间
震后首个新生儿“缘缘”
空军首次进行大规模空投
地震已造成192人遇难
宝兴县大熊猫未出现受伤
供水应急抢险车辆免费通行
记协启动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
宝兴芦山境内国省县道
全部抢通并通行正常
国家卫生计生委向灾区
增派国家医疗专家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灾难中,那些动人的瞬间
有一种勇敢叫“忘我”人生,从一张小饭桌重新起步拾起课本,就重拾了希望

灾难中,那些动人的瞬间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近三天来,记者奔走于灾区各个角落,目击着一次次悲壮行动,见证着一个个动人瞬间。

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在打开生命通道的突击现场,在行色匆匆的救援队伍里,在守望相助的灾区百姓之中,人性的光彩打动我们的心灵。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许是一声呼喊、半句叮咛,却有一种穿透灾难的力量……

有一种勇敢叫“忘我”

21日11时30分左右,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滚滚江水,二三十名群众正沿着刚刚打通的窄路通过一处塌方,几名武警官兵在疏导行人。

突然,一波余震袭来。地面颤抖,腾空而起的黄尘弥漫峡谷。头顶上,先是急促的“咯啦”声,再是沉闷的“轰隆”声,撞击着每个人的耳膜。随即,泥土裹挟着石块倾泻而下。

“不好!塌方!”

现场一片慌乱,大部分人四处躲藏,有几个人却被吓呆了,不知所措。

两名武警最沉着。他们一边扯着嗓子大吼“快!快!往后撤”,一边奔跑到呆立原地的群众身边,拼命把他们往外推。

群众脱险了,呼啸的飞石却击穿了一名武警头上的安全帽,他顿时倒地不起。另一名武警则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推下了路肩。

这一幕发生在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附近的道路塌方区,时间是21日11时59分。

记者后来了解到,这两名武警分别是宋永科和燕凯凯,是执行宝盛乡至玉溪水库抢通任务的武警交通部队少校工程师和士官。

当战友和群众找到伤势较重的宋永科时,他的鲜血已经染红了半人高的草丛。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5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左小腿骨折的宋永科已经脱离生命危险;颈椎严重受伤的燕凯凯也摆脱了死神纠缠。

人生,从一张小饭桌重新起步

22日中午,靠近芦山县思延乡一处被损毁的厂房里,飘出阵阵香气。厂房空地上,一张圆桌,几条长凳。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米饭,两脸盆酸菜鱼,一碗腌黄瓜,一碟腌竹笋。

在阴沉的天空下,在毁损的厂房中间,这张小桌显得格外亲切、温馨。

“太香了!现在见了米格外亲!”志愿者李萌一边大口嚼着米饭一边大声说。对三天没见着热饭的他来说,这顿家常饭简直是人间美味。旁边,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笑眯眯地看着他,“别急别急,还有。”

中年男子叫周继禄,是这家棉纺织厂的股东。就在三天前,这里还机器轰鸣、有说有笑。

这张小饭桌,就是他从头再来的起点。每天中午和晚上,周继禄都会和五六个员工一起做好一顿香气四溢的热饭,免费提供给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食材是原来食堂存下来的,锅灶是用砖头搭的,柴火是自己劈的。

周继禄好像没有觉得这场大灾是“天塌下来了”。在他看来,吃饭、睡觉、活下去,再一砖一瓦把厂子建起来,这才是“天大的事”。

拾起课本,就重拾了希望

22日上午,记者来到芦山中学,发现本该空空荡荡的教学楼有个人影在晃动。过去一看,是个女生,正来回奔跑,飞快地将散落一地的练习本和教科书一一翻开,偶尔将其中一些抱到怀里。

“快走吧,这里危险。”记者提醒她。

“您再等我几分钟吧,我要把我所有的课本都带回去。”女生说。

十分钟,那么漫长。这个名叫杨梅的女生终于抱着十几本书飞奔出来,边跑边说:“可不想拉下课,我都高一了。”

地震发生时,杨梅班里二三十位同学正在教室上补习课,尽管跑出教学楼时有些慌乱,但没有同学受重伤。地震后,她和11个同学挤在约十平方米的帐篷中,除了身上穿的一身衣服,几乎一无所有。

记者离开时,回头看见这个女孩站在帐篷门口,已经迫不及待地捧着书翻看,似乎捧着一片失而复得的希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