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聚焦产业新优势 绘就发展新蓝图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产业集聚区:提速郑州发展的新引擎
郑州产业集聚区亮点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产业集聚区:提速郑州发展的新引擎
纺织业转型升级,质量效益双提升。
富士康产业园区
→做大做强铝产业,走出了构建以主导产业带动、以产业基地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加速汽车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选料车间。

策划 石大东 统筹 杨玉玺 陶玉亮 执行 王文霞 成燕 赵文静 黄永东 许大桥 宋晔 李焱 唐强

核心提示

如果说区域发展是个大舞台,产业集聚区则是这个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领舞者。2012年,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513.8亿元,同比增长38.5%,与2010年相比,总量增长170%,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达到12个,其中超500亿元的3个,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2010年到2012年,15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100亿元,有力支撑了全市投资的增长。

产业集聚区,正以其独特的项目吸引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率和未来成长性,领跑着郑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撬动着郑州经济的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

产业集聚夯实工业高地

产业集聚是世界范围内后工业时代产业布局的主要趋势,被公认为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迅猛发展的郑州,正在掀起一场经济发展理念的革命,其关键词牢牢锁定产业集聚和抓项目促投资。

投资20亿元的慧宝源(登封)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投资18亿元的中鸿铝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春日里,一批大项目在绿城开工,吸引他们的,是郑州经济版图上一个个拔节速长的产业集群。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六县(市)新开工工业项目113个,占全市新开工工业项目的82.5%。新开工项目中,七大主导产业项目116个,占新开工项目85%,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集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但产业集聚区,不是项目和企业的简单集中,不是产业与产业的堆砌,而是产业链间的互补联动,是从“点”至“线”至“面”再至“网”的立体化产业协同。

围绕全市确定的工业七大主导产业、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和现代都市型农业,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要求,我市原则上每个产业集聚区明确一个主导产业,主城区内的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按照城市组团要求,重点发展以文化、金融、物流等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主城周边区域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各类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围绕所在县(市)区主导产业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通过纵向链接、侧向配套,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依托富士康、格力电器、郑煤机、东风日产、宇通重工和豫联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全市已初步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以富士康项目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在全省综合实力评定中,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等3个产业集聚区先后四次跻身全省“十强”……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去年,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13.8亿元,同比增长38.5%。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达到12个。自2010年到2012年,15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100亿元,有力支撑了全市投资增长。

“招大引强”激发磁石效应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总抓手、培育产业的总平台、产业转型升级的总动力,集中精力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实现培育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切实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活力和动力。中国移动、海尔集团、深圳华强、顶新国际和光明乳业等知名龙头企业纷纷入驻产业集聚区。

我市先后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依托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定位,突出重大项目招商。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拜访了华南城控股集团、西门子(中国) 有限公司、UPS公司、北车集团、顶新国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回访了恒天集团、东风集团、海尔集团、华润集团等企业总部,为重点项目引进起到决定性作用。

据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汽车和装备制造领域依托经开区、荥阳市,重点引进了中国北车、恒天重工等28个项目,总投资217亿元;电子信息领域依托高新区、航空港区,重点引进了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康舒电子等15个项目,总投资168亿元;金融领域依托郑东新区,重点引进了中信国际、中国人寿等16个项目,总投资98亿元;物流领域依托国际物流园区、航空港区,重点引进了上海宇培、申通快递等17个项目,总投资200亿元。

伴随越来越多知名企业扎根集聚区,郑州工业图强的方向渐次明朗,“郑州创造”的亮丽标签声名远扬。巨大的集聚效应、产业链效应让郑州产业集聚区经济风生水起,舞动起多个产业长链新的增长极。

来自市发改委的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33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4个,带动全市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其中,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新增从业10万人,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政策支撑营造优良环境

2012年5月,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按照“突出主业,错位发展”原则,在市级层面对每个产业集聚区重点扶持一个主导产业,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为推进各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市委、市政府在管理体制、招商引资、融资平台、基础设施、财税土地等方面出台系列支撑政策。

在管理体制上,推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与所在乡镇(街道)领导机构套合的制度,凡经管委会研究的事项,所涉县(市)区主管部门仅履行手续,实行充分授权的运作机制。

在招商引资方面,强化“招大引强”意识,承接产业转移。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优先实施主城区至集聚区的快速通道建设,优先实施组团新区、产业集聚区与主城区、县城快速路网建设。

在融资平台建设上,建立以组团新区、产业集聚区投资开发公司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

此外,在《关于促进全市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中,我市还出台了具体的财税土地支持政策。

财政政策上,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对产业集聚区年企业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的,由市财政奖励100万元;对符合产业集聚区规划且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龙头企业,按实际设备投资额的1%予以奖励。

税费政策上,对入驻市内五区产业聚集区项目形成的市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部分,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内按比例分成到区,用于所在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能免即免原则,制定产业集聚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目录;对产业集聚区土地出让收入县(市)分成部分,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政策上,优先满足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全市每年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预留60%以上用地指标,保障产业集聚区项目用地;对条件成熟、产业集聚区发展较快的县(市)区,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指标,重点满足本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

美好蓝图描绘恢宏前景

经济发展进程和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基础。而高成长性区域、高成长性产业、高成长性企业等“三高”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优质主体,其中以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高成长性区域,又是高成长性产业、高成长性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其领衔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2013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42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占全市的比重超过40%;新增从业人员8万人以上,全部从业人员达到90万人。把主导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发展水平的重点,围绕市工业七大主导产业、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培育形成2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超15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1个,超500亿元4个。

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和“四集一转”要求,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我市将全力打造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土地整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四个主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行政审批中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力推进检测检验、仓储物流、咨询中心、中介服务等产业发展平台。全市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年内争取融资1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各类平台200个以上,全年培训各类人员40万人次以上,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2013年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今年,我市将以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集合构建、集约节约发展、产城互动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 “特色主导产业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的功能区。

东风浩荡满眼绿,中原大地春正浓。

“围绕组团上项目,围绕项目增投资,依靠投资促发展”。放眼未来,支撑项目投资的主阵地和主载体,仍将是产业集聚区。我们期待着,郑州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支撑作用更强!

专家点评

城市要发展 产业必先隆起

中国产业集聚区网首席顾问 杨建国

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增长板块,郑州市产业集群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主导产业日益明确、龙头项目带动作用逐步呈现、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凸显……

从摸着石头过河、招商引资“饥不择食”到摸索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郑州市产业集群在培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项目的遴选和甄别,内外兼修,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提高项目入驻门槛,招商引资从注重数量演变为重个头重质量,这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水平,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包容性增长能力,也避免了引资风险和发展后患。

产业集群建设讲究产城互动、产城融合,无产不兴城,城市要发展,产业必先隆起。产业是城市繁荣的“血液”,只有依靠项目带动,激活产业支撑的“造血因子”,城市发展才不会呈现疲软态势。从近几年郑州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高”龙头项目对经济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带动效应,郑州航空港区的富士康项目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个产业链,繁荣一座城,反过来,富士康又为河南的招商引资环境“现身说法”,通过品牌带动和产业链衍射,吸引更多的企业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河南。

在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招商引资是一个无法也不能够回避的问题。如何招大商,怎样留住商?这是品牌招商阶段亟待思考的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环境日趋同化的背景下,服务牌的功能越来越不容小觑。在郑州市产业集聚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理顺政府、企业和服务机构的关系,擦亮服务牌,加强市场规范,提供相应的公共管理服务,适应需求,努力提供适合集聚区升级转型的公共产品、信贷服务和技术服务,培育并发挥产业集聚区的竞争优势,才能引导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的发展点滴都像是被置于放大镜下,格外引人瞩目,因此,郑州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就成了河南产业经济隆起的一个缩影。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双重机遇青睐,政策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在此汇集,郑州的产业崛起承载着无数的梦想。

无可辩驳,在宏大的时代命题面前,郑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就像阿喀琉斯之踵一样,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软肋,往往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可能左右全局,因此,机遇之下,只有主动出击,变短板为强版,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新港产业集聚区

解读样本:

背靠中原大粮仓

打造食品制造航母基地

行走在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一片火热的建设场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是省级食品加工制造工业的集聚区,拥有了好想你、雏鹰农牧、白象、达利食品、光明乳业等100多家知名食品公司,一批大个头食品加工新建扩建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新港产业集聚区恢宏启航

回顾由小苗到大树的历程,新港产业集聚区是背靠中原大粮仓而兴起的。

2012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小麦产量,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粮食问题上,我省要坚持保粮与增效并重,把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粮田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抓手。在这个背景下,一大批食品制造企业在中原兴起。2009年,新港产业集聚区正式成立。

2010年9月15日,河南雏鹰农牧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2011年5月,河南好想你股份有限公司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被誉为中国红枣产业第一股。至今,集聚区内已吸引到好想你、雏鹰农牧、白象、达利食品、光明乳业等100多家知名食品公司。截至2012年年底,该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由111.7亿元增加到332.5亿元,增长198%;区内企业总数由85家发展到2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由46家发展到110家。

现代食品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2012年5月,我市在《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中,设定了“一区一主业”即每个产业集聚区突出一个主导产业的基本要求。

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选择现代食品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并明确了建设全省最大的现代食品制造业基地的定位,重点招引同类企业入驻。

主导产业确立后,新郑市通过资金重点向集聚区优先投入、土地指标重点向集聚区优先保障、产业项目重点向集聚区优先安排,将原先分布于城北医药产业园和其他区域内的食品制造企业有序转移到新港产业集聚区,共整合搬迁同类企业68家,建设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承接郑州市产业转移企业36家,新郑市“退二进三”企业27家。

光有本土的食品企业还不够。新郑市在培育自有名牌的同时,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五职”招商等,围绕全国500强、行业50强,实施重点对接,成功引进华润、达利、金丝猴、光明乳业等名牌企业10余家,形成了显著的名牌引领效应。

大块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临空、临铁、临路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让新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记者近日在新港产业集聚区看到,整个集聚区以南水北调总干渠为界,分成了南、北两个组团。在北组团,龙头企业白象食品设立了一个生产基地,总投资2.8亿元,年产值超10亿元。在南组团,达利食品企业于2011年下半年入驻,总投资8亿元,有6条PET饮料生产线及15条休闲食品生产线,该项目去年4月份起开始生产。郑州产的达利园派、瑞士卷等产品正在城乡市场热卖。

记者获悉,一大批相关产业项目正积极洽谈落户新港产业集聚区。如投资30亿元深圳乾龙物流项目(华南城配套项目)、投资40亿元的金星啤酒项目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