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景区门票中的“芝麻”与“西瓜”
购地有法
父女同辞职 真相在路上
感动之外
个体灾难更应持续关注
救援也要抵达灾民的精神家园
不动产
统一登记制度的价值何在
愿那些爱,轻轻安抚你的悲怆
支援灾区要避免从众从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动之外
个体灾难更应持续关注

感动之外

个体灾难更应持续关注

雅安地震之后,人们看到了人性光辉在闪耀:有一位老人对离去的老伴说“你先走,我跟着来”,这是爱情的伟大;有一个女孩被埋在废墟中,最终顽强地爬了出来,这是生命的顽强;还有一位父亲手刨废墟,救出了10岁儿子,这是亲情的力量……这些灾难中的故事,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心灵。(4月22日新华网)

灾难中爆发出的人性力量,总是让我们无比感动。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在多数时候都是平淡的,人们很少会自觉地审视生活,反思人生。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会让很多人忽然停顿下来,开始感受生命的宝贵与人性的力量,开始感叹灾难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

对那些身在震区之外的人而言,关注灾难,也是一次特殊的生命体验——他们能透过灾难以及灾难中的人性,看到生活的本质,看到生命的意义。正是这种旁观视角的透视,让人们重拾感动,重拾敬畏。

然而,灾难之后,只有感动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灾难不是一次假设,也不是一场表演,而是发生在灾区人们身上的真实苦难。在每个感人故事的背后,都有一段真实而悲惨的遭遇,都有一个或几个亟待关注的个体。

比如,我们为那位老人动人的爱情感动时,也要想想,他以后的日子将会多么孤单;在我们为那个生命力顽强的女孩感动时,也要看到她部分脾脏被切除的事实。即便那些在地震灾难中没有生命之虞的人,他们在震后看似平静,但内心深处未尝没有对未来生活的焦虑——他们的家园何在,他们的幸福何在?这些问题都是他们必须承受的。

震区的人们,不该只是旁观者感动的对象,他们以后的幸福、他们震后的生活,更需要外界关注。这需要我们在感动之外,收拾起我们的感慨,将我们对生命的感悟传递出去。

在感动之外,我们应该看到灾区的种种现实,看到灾区人们的真实生活和真实苦难。他们或许内心充满着战胜灾难的信心和信念,但他们毕竟真实地经历了一场现实的灾难。他们是否缺衣少粮,他们是否居无定所,他们是否需要救济,他们是否内心孤单?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必须看到的是,这些问题可能还并非暂时的,而会维持一段时期。这个时期的长短,则取决于他们物质受损的情况以及身体心理受挫伤的程度。任何灾难都不能只用来抒情,任何个体的灾难都必须被看到。他们带给我们感动,我们拿什么来回报他们?

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关注:一是灾区的救灾情况,既包括现实层面的救灾,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干预。一场灾难对于个体的伤害需要细致关注,因为现实的救灾不能出现盲区,否则,受灾群众的生活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一些人的生活将陷入困顿。

救灾之时也要意识到,灾难带来的影响有时是无形的,当一场灾难摧毁人们的家园,带走很多人的生命时,这场灾难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冲击。灾难过后,他们的心情怎样,心理是否平复,他们如何走出灾难的阴影和恐惧,这需要外在的有力干预。

二是灾区的重建情况。灾难是瞬间的,灾难的影响却是长期的;感动是暂时的,关注却应该是长久的。对于灾区的人们来说,他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承受灾难的所有影响,而我们的感动却可能因为“旁观者”身份而很快过去,甚至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记。

这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地震中的那些感动,但更应该关注灾区那些个体的真实生活。重建家园,在灾难发生后已经开始,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于灾区重建中的种种问题、种种无奈,我们是否还会保持足够的关注,是否会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李劭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