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蔡锷大传》
美食与美文
自信与失败
做好普通人
夜 读
qhq3351
lh345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夜 读

王毅亭

古人秉烛夜读,想来是很浪漫的事。古代没有电,夜里应该是很安静的,能听到花开,能听到虫鸣,能听到雁叫,能听到叶落。在这宁谧的夜里,一点跳动的烛光,好像是有生命的。洗手,焚香,拿一卷喜欢的书,走进那神圣的光晕,展卷细品。古时的生活节奏应该是很慢的,没有那么多喧嚣和浮躁,也没那么多诱惑和困扰。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不会担心因读一点书而误了某场球赛或某个连续剧。其实仔细想想,古代的夜里,一个人独处,除了读书,好像真的没什么可做,所以读书时心是宁定的。那一个个汉字,自上而下,正右而左,缓缓带着读书人在上下几千年间漫游。此时,烛光映射下的读书人背影一定是高大挺拔的。

读累了,还可以到院里闲步。春可观花,夏可逐萤,秋可弄叶,冬可踏雪。再回到烛光下时,心又安闲下来。此时,如有一红颜含笑送上一盏香茗,那茶一定是人间至味,会香透胸臆的。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不过是如此境界。

然而,古人读书也有不安分的。很多人读书功利目的很强,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吊起了从士大夫到贫苦人家多少人的欲望啊。苏秦锥刺股为的是显身扬名,可见苏秦对成功的极度渴望。后来,他成功了,配六国相印,周围人的前倨后恭,的确是风光无限。但苏秦读的书大多是机谋权术方面的,好像没有培养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当纵约土崩瓦解的时候,苏秦在每一个国家都待不长,最后在齐国因争宠而被一些小人物刺杀了。虽然他的智慧在死后抓住了凶手,但已经改变不了他两面三刀的形象,随着齐国发现他为燕国作间谍的事,苏秦在他生活的最后一块土地上也被钉在耻辱柱上。纵横家,一个乱世所特有的词汇,随之成型。成也读书,败也读书,苏秦把读书弄得乌烟瘴气。

唐朝诗人高适是个性情中人,为文,做官都不错。他为读书创造了一个新词“聚萤”。高适祖籍河北景县,他的血脉里依然有着易水歌般的燕赵男儿的慷慨豪迈。年轻时,高适有过一段放浪生活,史书上说“流寓于梁宋间”(即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经过“放浪”之后,高适觉醒了,开始苦志读书,所以他自己有“四十犹聚萤”的说法。想想看一个粗犷男儿,在傍晚的时候到处捉萤火虫,为的是晚上读书,萤火虫也跟着高雅起来。其实,聚萤只是诗人一种清雅的说法,高适不可能真去捉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但他一定在无数个夜里,守着那一点萤火般的烛光苦读。高适有一首七言古风——《封丘作》,写的是他在封丘县尉任上关心民间疾苦的感受,很真挚,也很平实。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的书没有白读,他明白读书人读书是要为国为民的,所以后来高适长期在边塞服役,官也越做越大。高适的夜读虽然晚了一点,但让人感到励志,感到厚重。

今年高考前,新闻里播出了湖北孝感的高中生集体打吊瓶上晚自习的事。这又是一个现代版的“锥刺股”式的夜读,不过,这种夜读总让人联想到压力、功利无奈,甚至可怜、悲哀等词汇,是当今的社会体制出了问题,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出了问题?孩子,是谁把针头刺进了你们的思想?

反正,现代人的书桌上已经很少有那一点清雅、温暖的烛光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