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史海拾珠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友记
节制是心灵的闸
让世界找到你
卖掉华丽人生
巡抚的测试
肃顺智救左宗棠
范仲淹,句句是猛药
皇帝卖官也疯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范仲淹,句句是猛药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次被贬,与同僚发生过冲突,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也颇多苛评。他的仕途推荐人、宰相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但是,在他死后,南宋朱熹评论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明代方孝孺说他“时屯道难合,谤息名愈全”。在这些人眼中,范仲淹拥有一种勇敢直言,毫不退缩的品格。他的官场生涯是失败的,可人格上,他是当之无愧的楷模。

为自立而读书

范仲淹出生在成德军(河北藩镇,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节度掌书记官舍。范仲淹两岁丧父,家道中落,当时母亲谢氏还十分年轻,贫无所依,便带着儿子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朱文翰,范仲淹也被改名为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朱文翰对这个不晓世事的继子并未冷眼看待,而是辛勤栽培,对他寄予了厚望。这个新组合的家庭最初经济不是很宽裕,范仲淹在青少年时期曾备尝艰辛。朱文翰辗转各地做小官,一家人多次迁居,每迁一地,范仲淹都留下了让人感动的苦读故事。

在安乡(今湖南安乡)时,范仲淹曾在当地的太平兴国观读书,寒暑不倦。1009年前后,范仲淹随父母回到淄州长山,读书于长白山醴泉寺,每天的饮食仅仅是一碗稀粥。他把粥放凉,待其凝固后分成4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着盐拌韭菜末下饭。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即奉母侍养,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理想,也开始了赤心报国的仕宦生涯。

战场上以守为攻

在范仲淹的仕宦生涯中,有两件事在当时影响甚大:一是御边,二是新政。1040年,宋与西夏的战事复燃,范仲淹临危受命,被派去御边。与西夏的战争僵持3年,不能速胜,使宋仁宗认为国力太弱,强内才能安外。他又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战事刚稳,就不顾功亏一篑的危险,于1043年4月紧急调范仲淹和韩琦为枢密副使,不久又升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的改革措施,影响了官员群体的既得利益,受到多方攻击,再加上宋仁宗瞻前顾后,不够坚定,10项改革措施只实行了6项就半途夭折,“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范仲淹的施政抱负虽功败垂成,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务实的奋斗是持之以恒的。

早在1021年,范仲淹还在泰州(今江苏泰州)当地方官,海堤年久失修,每到海潮泛滥,农田就被洗荡,百姓不堪其苦。范仲淹不断上书建议修复海堤,一番周折后,最终争取了朝廷的支持。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奋战,一条150里的捍海大堤终于修成。当地百姓深深感念范仲淹的功绩,将此堤取名为“范公堤”。

1027年,在丁母忧期间,他也“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给朝廷上了一份万言书——《上执政书》,针对贫病交加的时弊,他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备戎狄”等6条改革主张。据说,宰相王曾收到万言书后,大为赏识,立即授意晏殊推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

在《岳阳楼记》中,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中对天下的悲悯与壮志,由此可见。

被贬3次也不“收敛”

范仲淹立身孤高,报国奉行“以言为先”。他早年便立志,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入仕后,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政治上的弊端,不断向朝廷建言。条条都是治弊的猛药,次次都是药石之言,以致危言犯上,屡遭谪贬。

历经三度谪贬,范仲淹丝毫不见“收敛”,他那近似固执的坚持,源于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当时的名流眼中,他是个不懂回旋的迂阔之人,王安石甚至指责他“好广名誉,甚坏风俗”。

1052年,64岁的范仲淹旧疾缠身,感觉大限将至,便向宋仁宗呈上《遗表》,说的仍是邦国兴衰。他以将死之言规劝仁宗要体恤民情,赏罚公正;他还对朝廷上上下下固守弊病、不愿变革的心态深感忧虑。至于身后事,只字未提。

范仲淹去世后,宋仁宗亲书其墓碑为“褒贤之碑”,谥文正。和他曾并肩作战过的韩琦在《范文正公奏议序》中历数他一生坎坷,留下了这样的评价:“识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复沮者,几十四五”,充满了遗憾和感叹!

摘自《环球人物》

晏建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