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在郑东新区博学路街道办事处工作的薛女士“捞到”一个“好差事儿”——作为受邀市民代表,参与这天启动的“走进廊道、走进森林、走进社区,认识郑州、热爱郑州、奉献郑州”主题活动首发式。和她一样参加东线活动的,共有百名居民。 亮点构成风景线 政府工程,市民“检阅”,不禁让大家喜出望外。 8:30,三辆大巴起步于水域靓城,如意湖畔,开始醉人之旅。沿中州大道一路南行,喜看城里城外之变;转西南绕城高速,沐浴森林似海;上郑新快速通道,移步又换景:大路朝天,廊道多姿,新栽种的法桐、银杏、雪松等列阵迎宾,远处的杨树、柳树飞入眼帘,参差的树木形成立体多彩景观。 五个参观点,点点都是“动感地带”。位于新郑龙湖镇的华南城,总规划面积1200万平方米,集商贸、物流等八大功能为一体,项目总投资已完成150亿元,一座新城起田野;新郑市薛店镇常刘社区,农民转身“准市民”,新楼房鳞次栉比,目前除了没暖气,其他样样齐备,而且,百姓还享受着市民补贴和惠农政策的“双重待遇”;置身绿博园,陶醉于绿色,一个个园中园无不尽情展示着中原、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微景观和文化元素;转身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享受的还是绿色,但平添了几多现代农业的时尚韵律;行进在四港联动大道,“铁(路)公(路)机(场)与信息港”四港交会握手,伸向远方…… 触景生情大家谈 出游大家乐,传出“好声音”。市民代表不仅是激情观众而且也是热情的“议员”—— “啧啧,你看看人家的社区硬件,简直比咱市区的社区硬件还好哩。”隔着车窗,几位来自市区办事处的人感从中来; “现在咱走的是哪条路呀?是南三环还是物流大道?”几位“老郑州”居然也在为曾经熟悉的家园而争论并判断着; 同行中还有十几位来自郑州航院的学生。“我老家是安徽的,来郑州快两年了,说实话还真的没有机会感悟‘第二故乡’的变化,今天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青山绿水,胜似江南啊。”萌萌姑娘一边抒怀,一边让同学帮她拍照。 感叹巨变话发展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记者“陪游”一天发现,无论是市民代表还是当地百姓、客商,对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感触和理解“更上一层楼”,由表及里展望新愿景。 “我觉得,生态廊道建设为郑州交通打造了‘快车道’,为郑州生态镶嵌了‘金腰带’,为郑州发展种下了‘梧桐树’。”郑州航院的大学生用浓浓的“书生气”道出观后感。 在四港联动大道郑东新区段,记者看到一处已经投入使用的一级驿站,可谓应有尽有:毗邻公交港湾,内设便利店、茶社、健身设施,当然还有干净整洁的卫生间。 和正在便利店买水的骑行爱好者李江宁一行攀谈时,有着4年“旅历”的李江宁直抒胸臆:“你看看,道路、绿化包括配套服务,都越来越完善,在这样的生态廊道上骑行,不仅只是健身,而且是愉快的经历。” 正在建设中的华南城,是整合了龙湖镇林锦店、东张寨、西张寨等几个自然村而崛起的城市综合体。“过去是种庄稼,收粮食;现在是‘种’人民币,收获新兴产业。”华南城展示大厅的一位保安以“编外”市民代表身份调侃道。 无独有偶,在薛店镇常刘社区村内广场,村级“土导游”介绍说,按照“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思路,由政府统一规划,采取“村民自治,村企联建,企业代建”等多种方式,把全镇20个行政村整合到镇区规划区内4个新型社区、5个分布点,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规模企业支撑。对此,83岁的退休教师刘清和“旁白”道:“村里建好的有冷库、彩印厂等,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不愁没工作。”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党贺喜 聂春洁 李瑞蕊 郑州西北,除了黄河,很多角落似乎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昨日,本报记者参加“三走进三郑州”活动,与市民一起向着郑州西北前行,一同见证城市发展轨迹,感受渐行渐近的生态魅力。 流动的生态景观 随着生态廊道建设的逐步完成,全市又多了一道流动的绿色景观,从惠济区到巩义市,市民被生态廊道的魅力所折服。 在北四环和西四环,绿树成荫的生态廊道、郁郁葱葱的植物让市民们仿佛置身林中,廊道游园已建成开放,公交港湾、加油站一应俱全。漫步在蜿蜒的小径中,让人心旷神怡。家住黄河路的郭雁说:“绿化得真好,以后没事的时候,不开车,专门骑着自行车来游玩健身,绝对是一种享受,是真正的绿色出行。” 从伊洛河回巩义市区的路上,生态廊道已经初具规模,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植被。“一年没回来,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变化,真是太好了!”看到此情此景,市民刘雪景忍不住拨通了家人的电话。 美丽的城市公园 初夏的郑州黄河湿地公园满眼碧绿、生气勃勃。上午9时,一进入鸟语花香的黄河湿地公园,市民便像久困在笼子里的小鸟冲出了鸟笼,重返大自然的怀抱。漫步在弯曲的观景长廊中,闻着湖滩花草的香味,市民们体验着别样的湿地风情。 家住城东路中建七局家属院的黄远萍是第二次来湿地公园。她说:“今年春节和家人第一次来,我就喜欢上了这里,里面有小时候见的芦苇、野生黄豆等,还有小溪,溪水里有小鱼,进去后再返回到大门口得一两个小时,在里面游玩可真过瘾。”她和同伴都带着相机,走一路拍一路,恨不得把整个湿地公园的美景都装进相机里。 从上街到巩义的高速路上,美丽的伊洛河让乘车的市民纷纷提前拿出相机。在伊洛河综合治理工程现场,看着脚底下滚滚的伊洛河水,遥望着对面的康百万庄园等景点,这道画廊般的景色让市民们驻足,久久不愿离开。81岁的公安退休职工包洪恩激动地说,自己十多年没来巩义了,没想到变化这么大,伊洛河的水与康百万的景交相辉映,成了一张城市名片。 幸福的农村社区 生态廊道成形了,城市森林更多了,城市也就变美了,然而更“美”的是新型农村社区里的农民们。 在上街区五云社区,一排排崭新的多层小楼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当听到社区是由峡窝镇五个自然村由深山搬迁而来,从此告别穷困生活时,大家都不由地发出赞叹声。而五云社区的南边,峡窝镇幼儿园项目已经奠基,推土机轰鸣,可以预见,不久,这些山村里的孩子就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了。 在荥阳市广武镇唐垌社区,宽阔的马路和外边粉刷一新的房子让人感觉仿佛到了市区的某个高档小区,但与市区不同,住上楼房的农民们能呼吸到更加新鲜的空气。市民任艳丽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农村都是茅草房,好一点的也是土坯房。没想到唐垌社区的村民居住条件竟然和她现在的差不多。“有些方面比我的还好啊,我的是高层,他们是多层,采光好,光线足,而且你看空气质量多好。” 不仅是感受,还有建议。市民周宏伟认为,目前郑州市采取的新型城镇化政策的确好,农民住得好了,还可以在家门口挣钱。 从荥阳市提供的数据来看,去年以来,荥阳市已开工建设了37个新型社区,完成投资34亿元,实现群众回迁1300户。这些数字让现场市民深深体会到了农民住上新社区、开启新生活的喜悦。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覃岩峰 杨学栋 史治国 上午9时,汽车沿着郑密路一路向南,向树木园进发。雨后的天空干净,阳光显得异常明媚,路旁的绿树青草泛着光亮,不时从车窗外滑过。 廊道公园人行画中 树木园占地约4200亩,包含一条8公里专供游人和自行车爱好者进入的景观健康步道及6处游览观光景点。步入健康步道,就像走进森林的怀抱。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小路上,行人就在光影中穿行。 人群中,20岁出头的卢卓亚边走边感叹:“真是天然氧吧。”她说回去就要向家人朋友推荐,“这么好的地儿,一定要让大家都来看看。” 笔直的中原西路,在两侧生态廊道的掩映下,多了分温婉灵动。两侧50米的绿化道风姿初现,树木和灌木高低错落,相得益彰。 汽车在中原西路上行驶,吕长凤激动地望着窗外,给邻座讲起了自己亲历的“中原路之变”。吕长凤是一名保洁员,一把扫帚在中原路上扫了33年。1979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天清扫的尘土要拉上满满四车,后来路两边种上了梧桐、法桐,路边也增加了绿化带,尘土渐渐减少。这两年,随着路中间绿化带和花卉的增多,中原西路越来越美。 随后的行程,无论是新密的密杞公路还是登封的登封大道、少林大道,无不被绿色世界所环绕;不管是新密的黄帝宫森林公园还是登封的棋盘山公园,都离不开生态美丽的主题。 新型社区配套齐全 上午11时,新密市来集镇祥和王堂社区。花园式的景观、整洁的环境不禁让几位参观的市民感叹。该社区由三个自然村合成,2012年建成,占地面积210亩,目前已入住400多户。 保安室、消防室、超市、医务室、活动室、就餐中心……社区的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在市里生活了20多年的赵春江退休后,便迫不及待地回到这个社区,他说:“就像住在花园里,而且足不出院就能解决所有生活所需,方便呀。” 下午3时,登封唐庄乡新型农村社区。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纵横交织……而在两年前,这里的民居还是一座座陈旧的瓦房。“唐庄中心社区”就建在旧房原址上。 新型社区沙盘上,幼儿园、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俱全。规划图上,工业项目集中区、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九龙潭文化旅游片区、三产服务片区, 4个产业片区就在社区周边。工作人员说,建成后可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 农村居民圆城市梦 上午11时30分,祥和王堂社区67岁的王遂发坐在小区广场上和邻居闲聊。他是从煤矿沉陷区的寨东搬迁来的,花了不到12万元买了如今这套120平方米的三房两厅住房,外加一个49平方米的车库。“和以前的地方比,最大的好处是干净,夏天一只蝇子都没有。”坐在他旁边的78岁的董阿姨也一个劲儿附和:“就是好,吃的是自来水,环境也好,很方便。” 70岁的宋永志是昨天参观市民之一,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宋永志是中原区西流湖办事处常庄村村民,他所在的村庄2009年完成拆迁,包括自己在内的300多村民开始租房住,“政府给了过渡费,原来是每人每月600元,后来涨到850元。”他的儿子在离家五六里地的一家工厂上班,儿媳也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两人一月收入5000元左右,两个女儿都在市里打工。 “有楼住,有活干,我们成了真正的城里人了。”唐庄社区的李城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侯爱敏 宋建巧 刘 招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