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明郑州·“非遗”名录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诚信的典范

王振洲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出自我们这片地方的段子,好几个都和商业有关,如流传至今的成语“买椟还珠”,说的就是郑国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在《韩非子》一书中。一个楚国人到郑国来卖珠子,盛珠的盒子用珍贵的木料做成,加以熏香,镶嵌上玉石、翡翠,十分漂亮,而一个郑国人只买盒子,不要珠子。后来一般都认为这个郑国人土老帽,不识货。《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一成语的解释是“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查看《韩非子》原文,倒没有说买珠的郑国人什么,而说楚国人不善卖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郑人买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鬻珠也。”现在有学者认为,买椟的郑国人意识超前,看重包装,说明郑国商业很发达。这有一定道理。《左传》一书中写了一百多个国家,提到商人最多的只有郑国。宋代洪迈在其所著《容斋随笔》中说,春秋列国城门见于《左传》者郑国最多,有渠门、纯门、时门等十余个。我推想,城门多便于出入,可能和商业发达也有关系。

郑国的开国者桓公好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封地原来在陕西。周幽王时为周朝的执政大臣,治国有方,很得民心。后来幽王听信奸臣,迷恋女色,烽火戏诸侯之后,失去民心,西边的犬戎侵略时,各诸侯国的头儿们不再招之即来,弄得关中动乱不止。郑桓公审时度势,决定把郑国迁到河南。当时人少地多,虢国和郐国各献出些地方,使郑国有了立足之地。重新创业困难多,郑桓公十分注意与商人合作,并与商人代表签订了如下协议: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搞强买强卖,不要乞求,不要掠夺,你有赚大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也不加过问。双方讲诚信,几代人都认真执行这一协议。子产执政那个年头,不知哪里出产了一对名贵的玉环,晋国的大臣韩宣子只得到一只,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他出使郑国时提出想得到郑国商人手中的玉环。晋国是大国,是盟主,郑国每年都要向其进贡,他想这点要求郑国不可能推辞,不料子产却说:“这不是公家仓库中的器物,没有办法给你。”韩宣子去找商人买玉环,商人想,这么名贵的东西不能轻易卖给外国人,对韩宣子说:“现在不能拿走,这事儿一定得告诉我国的执政。”韩宣子问子产原因,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们都是从西周迁过来的,大家并肩协作,建立起新的家园,订有互相信赖的盟誓,世世代代遵守。”他向韩宣子谈了协议内容,韩宣子不再要玉环,并说:“我虽然不聪明,岂能不尊重你们的协议。”

政府给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商人们都规规矩矩做生意,珍惜环境,爱护国家。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在郑国境内打了一场大仗,晋国的知 被楚国俘虏。几个月后郑国的一个商人到楚国做生意时,答应知 要求,准备把他藏在袋子里带出楚国,还未成行,晋、楚两国讲和,楚国让知 走人。后来这个商人到晋国做生意,知 已是上卿,位高权重,见到郑国商人非常热情,要送给他礼物,问他有什么要帮助的,商人拒收礼物,向对方说:“我没有什么功劳,怎敢受这样重的实惠!”无功不受禄,他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礼物,表现出一个正直商人的高尚品德。

郑国商人名气最大的当数弦商。在郑国工作的秦国间谍杞子掌握了郑国北门的钥匙,告诉秦军对郑国偷袭,里应外合把郑国搞垮。到洛阳去做买卖的弦商路上遇到秦军,他急中生智,在派人紧急回国送信的同时,先送四张熟牛皮给秦军的领导孟明,又送了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向孟明说:“寡君听说贵军要经过敝邑,特派我来迎接,犒赏您的随从。”郑穆公接到弦商送的情报,派人到杞子等住的馆舍去看,果然几个秦国人已经磨刀霍霍,整装待发。杞子等人看到密谋暴露,连夜逃出郑国,孟明认为直接攻打郑国难以取胜,只好打道回府。当前那些官商勾结,坑国家害百姓,给自己发了财的大环境抹黑的家伙,面对这样的先人不知会作何感想。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